誰是誰的誰
1/8決賽結束后,一些球隊之間誕生了某些錯綜復雜的關系(僅限于歐冠正賽):
皇家馬德里成為馬德里競技遭遇次數(6)、被淘汰次數(6)、交手場次(11)、輸球場次(6)、失球(16)均為最多的球隊,而這些指標對應到皇家馬德里身上(被淘汰→淘汰對手,輸球場次→贏球場次,失球→進球),沒有一項屬于馬德里競技。
埃因霍溫成為阿森納進球(21)、凈勝球(14)、勝場(4)均為最多的球隊,其中,勝場與其他多隊(多特蒙德、波爾圖、奧林匹亞科斯、布拉格斯巴達)并列;然而,阿森納卻是第一次淘汰埃因霍溫。
阿森納則成為埃因霍溫遭遇次數(5)、交手場次(10)、失球(21)、凈負球(14)最多的球隊。
巴塞羅那成為本菲卡交手場次(12)、進球(12)最多的球隊,其中,進球數與利物浦并列。
加時賽中真的存在主場優勢嗎?
本周的歐冠1/8決賽次回合,產生了兩場加時+點球大戰的戲碼,巴黎圣日耳曼和皇家馬德里兩支客隊笑到了最后。據統計,馬德里競技VS皇家馬德里的加時賽和點球大戰,分別是歷史上的第95場加時賽和第41次點球大戰。
當我們要討論主場“優勢”對加時賽和點球大戰的影響時,需要先把不符合“兩回合淘汰賽180分鐘總比分戰平后直接進行加時賽,仍不分勝負則進行點球大戰”這個條件下的加時賽和點球大戰剔除(決賽視為中立場地,剔除;1969-70賽季以前兩回合戰平后的處理方式與如今不同,也剔除),剩下符合條件的是70場加時賽和30次點球大戰。
在40場不需要進行點球大戰就決出勝負的加時賽中,主隊取得了28場勝利,客隊取勝12場(加時賽的“勝負”指的是經過加時賽后,球隊晉級或出局,而非全場比分上的勝負。比如在客場進球制度下,加時賽雙方各進1球,無論全場比分如何,都是客隊晉級,記為客隊取勝1次),主隊的勝率高于所有兩回合淘汰賽(不含通過附加賽、抽簽決勝的情形)中后踢主場球隊的過關率(56.15%)。這說明主場優勢對于加時賽而言是存在的。
而在30場點球大戰中,主客隊各取勝15場,主場似乎成了“劣勢”。如果加上決賽中兩次名義上為中立實際上為一方主場的點球大戰案例,主隊的勝率還要進一步降低:
1983-84賽季,羅馬在奧林匹克球場2-4不敵利物浦;
2011-12賽季,拜仁在慕尼黑安聯球場3-4不敵切爾西。
不少強隊都有在主場倒輸掉點球大戰的經歷:除了本周的馬競和利物浦,經典的案例還有:
2023-24賽季,曼城3-4皇家馬德里;
2011-12賽季,皇家馬德里1-3拜仁慕尼黑;
1986-87賽季,尤文圖斯1-3皇家馬德里。
有人擅長踢加時?
有沒有可能,某些球隊就是心理素質過硬,善于罰點球,而不受主客場的影響?有這個可能,但由于案例較少,說服力有限。
歐冠中參加點球大戰次數最多的球隊正是馬德里雙雄,均為5次。其中皇馬4勝1負,馬競3勝2負。鑒于馬競的2次失利均拜皇馬所賜,只能說皇馬可能比馬競更善于應對點球大戰,而不能說馬競不善于罰點球。
昨天失利的利物浦與拜仁、尤文圖斯均是4次參加點球大戰,是并列次數第二多的球隊。其中利物浦與拜仁均為3勝1負,尤文圖斯2勝2負。
倒是從各隊參加加時賽的勝負情況,差不多可以對某些球隊做一個初步的結論。
按參加加時賽(含點球大戰)的次數統計,皇馬是最多的球隊,13次加時賽11次笑到最后,高處不勝寒。
馬競11次次之,6勝5負只能說一般,但6次獲勝也是皇馬之后的第二,更說明其他球隊要么表現更差,要么鮮有遇到能夠糾纏到180分鐘之后的對手。
10次的尤文圖斯4勝6負,挺符合該隊給人的一貫印象。
8次的拜仁和利物浦都是4勝4負。不同的是,拜仁的勝負基本上是梅花間竹,上次輸了這次贏回來。利物浦則是已經連續3次倒在加時賽,不知道下一次運氣如何。
另一支8次的切爾西則比較悲催,3勝5負。皇馬、利物浦、巴薩、巴黎都曾是藍軍的苦主。
5勝2負的主角是AC米蘭應該有很多人意想不到。雖然已經沉淪很多年,但其他球隊也沒有機會在加時賽中擊敗他們。
在榜單上有一個4勝1負的主角更是令人意想不到。索菲亞中央陸軍已經有32年沒有出現在歐冠正賽上,上一次參加加時賽更是在42年以前。如果將時光定格在42年前,索菲亞中央陸軍將在這個榜單中稱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