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傳承 創新賦能 ——
2019年端午小長假,正趕上太原市“三橋一路”全線建成通車,太原市民紛紛行車至此,一睹“三橋”雄姿。人群中有這樣一對特殊的父子,兒子是備戰高考的高二學生,父親則是通達橋的建設者、大名鼎鼎的化建鋼構“鐵裁縫”張樹彤。看著眼前這座“珠聯璧合”的“時代之門”,張師傅瞬間熱淚盈眶……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通達橋3041噸鋼箱梁安裝在即,張樹彤這次要挑戰的是太原市首座“拱塔單塔自錨式懸索橋”鋼箱梁制作安裝,U型肋、T型肋、預應力鋼絞線結構復雜,錨管定位要求誤差不能超過一個指甲蓋大小……他向未知“宣戰”、同精準“較勁”、與時間“賽跑”,一頭扎進通達橋鋼結構技術攻關。他熟讀圖紙、查閱資料、咨詢專家、實地考察、反復測算,充分考量高空組對角度和焊接變形量,嚴格控制鋼箱梁尺寸精度,采用最先進的遠紅外全占儀放線定位,利用軟件模擬建模和數控切割機等技術設備下料異形鋼板。他在操作平臺上反復精準測算調整預拼裝橋面造型尺寸,通過胎具控制鋼板單面焊變形,力爭零誤差。在現場組對安裝過程中,他采取剛性固定、調整焊接順序等有效措施防止變形,實現快速優質安裝就位,創造了我公司鋼結構制造安裝新歷史,成就了化建鋼構人不懼狂風、不畏嚴寒、戰天斗地的佳話。
風勁帆滿圖新志,砥礪奮進正當時
從小規模匝道橋、人行橋向寬截面、大跨度主線橋的發展邁進……從鋼結構“小制作”到鋼箱梁“大制造”的謀篇布局,張樹彤創造了鋼結構制作安裝一個又一個神話。
打造山西鋼構第一品牌,組建鋼結構專業隊伍,走設計、安裝、營銷一體化道路,聚焦“建筑業工業化生產與裝配,城市管廊基礎設施產品、環保裝備研發產品”等新型產業發展,推動公司裝備制造業邁向專業化、產業化、高端化前沿,成為“中國化學”新的經濟增長點,依托科技創新“做大做強”。“化建鋼構”商標注冊成功,獲“輕型鋼結構工程設計乙級資質”,刷新公司鋼結構制造歷史,填補了公司大型橋梁安裝空白。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隨著“二青會”臨近,太原市火車站東廣場建設正酣。90天的工期縮至30天,151塊4644噸鋼箱梁急需吊裝就位、組對焊接……現場告急,張樹彤又一次臨危受命。他帶領工人師傅冒著五六十度高溫在橋面鋼箱梁預留的50個工作口下的狹小空間里緊張作業,空中地面交叉作業的130多名工人24小時兩班倒,桑拿般的高溫蒸烤和焊接時產生的大量煙氣粉塵令人窒息……在這場急速接力中,張師傅和工友們頑強拼搏、嚴控質量、精準施焊、爭分奪秒,跑出“化建鋼構”加速度,為全力沖刺“太原鐵路東西聯通”打出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
科技厚植結碩果,創新賦能寫輝煌
科技創新是快速發展的第一動力,積極打造“三位一體”職工創新體系在深耕厚植中結出碩果。2017年9月,“張樹彤創新工作室”被太原市總工會命名為市級職工創新工作室,2022年12月被命名為省級創新工作室,并作為標桿在山西省宣傳推廣。
創新工作室多年來致力于重點研究攻關土建施工、設備、管道安裝、電氣儀表安裝、鋼結構和設備制造過程中所遇到的“四新”技術,開展了自動化焊機群控管理系統的研發、智能化機器人焊接工藝技術研發、智能化VR焊接軟件系統研發、高效鋼橋面板U肋反變形船形焊接工藝研發等18個項目研發工作,先后取得實用型專利17個,發明專6個利,獲得國家級QC成果1項、省部級和集團QC成果3項、公司級QC成果6項,省、部級工法6項、公司級工法12項,累計為項目建設節約成本約3000余萬元,直接創效67萬元。在2023年山西省建筑業“五小”創新大賽中,張樹彤帶頭研發的“凝汽器吊裝方法”“工業金屬管道爆破吹掃裝置”“受限空間內焦爐噴嘴整體施工裝置”3項成果分獲一等獎和優秀獎。
誰持彩練當空舞?匠心共筑中國夢。一代代化建建設者將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工人階級的光榮使命,堅持守正創新、開拓進取、接續奮斗,始終煥發勞動熱情,厚植工匠情懷,恪守職業道德,不僅要努力打造“化建制造”,更要用一己之力為“中國制造”添磚加瓦。相信“中國制造”定會贏在未來。(中化二建 崔麗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