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我國首例多基因編輯豬腎移植成功實施
3月6日,大學西京醫院在異種移植領域實現新突破,將一個多基因編輯豬的腎臟成功移植到一位終末期腎病患者體內。這次手術是亞洲首例、全球第五例,標志著異種器官移植研究的重要進展。雖然目前尚處于移植后早期階段,團隊將繼續監測排斥反應和其他潛在風險。此次研究為解決器官短缺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仍需關注相關的倫理及技術挑戰。
Nature | 中科院揭示葉綠體內共生過程中能量傳遞機制
2025年3月13日,中國科學院范敏銳研究組與合作者在《Nature》發表研究,解析了葉綠體和衣原體ATP/ADP轉運蛋白的結構。研究深化了對葉綠體內共生過程中跨膜能量傳遞機制的理解,并提供了改造NTT用于作物增產和設計NTT抑制劑藥物的新思路。該研究填補了領域空白,揭示了植物葉綠體NTT蛋白可能來源于衣原體的猜想。
預測肝癌復發新突破!中國科大開發高精度AI診斷工具
中國科大開發的TIMES評分系統在預測肝癌復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準確率達82.2%。這一系統通過分析免疫細胞在腫瘤微環境中的空間分布特征,有效評估患者復發風險。盡管當前臨床體系主要依賴常規病理學分層方法,未整合空間分布參數,該研究證明CD57+NK細胞密度增高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TIMES系統已獲專利,研究團隊正與企業合作推動規范化臨床應用,為優化治療方案提供決策輔助。
Nat Cancer | 鄭撼球課題組揭示MALT1促進腫瘤免疫逃逸的雙重機制
清華大學鄭撼球團隊在Nature Cancer發表研究,發現MALT1通過蛋白酶活性上調PD-L1表達和死亡結構域促進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M2型極化,增強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性。現有MALT1抑制劑僅能抑制蛋白酶活性,無法限制其死亡結構域功能,造成ICI療法抵抗問題。研究人員通過ASO技術成功靶向MALT1的雙重作用,提高了ICI療法的響應度和療效。
讓癱瘓者行走、讓失語者“說話”!腦機接口離臨床應用還有多遠?
國家醫保局發布《神經系統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為腦機接口新技術單獨立項,標志著其臨床應用收費路徑逐步成熟。腦機接口目前面臨的挑戰包括對大腦的損傷風險以及隱私安全問題。侵入式腦機接口需開顱手術,長期植入可能導致感染,而腦電波的記錄也涉及思維暴露,可能影響性格和決策。專家建議在普遍應用之前制定相應標準和法律規范,以保障患者安全和隱私。
中國科學家揭示能量跨膜運輸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等研究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首次解析病原體/植物葉綠體ATP運輸蛋白的結構和機制。該研究揭示了一些專性胞內病原體如沙眼衣原體、立克次氏體,通過宿主細胞獲取ATP以維持生存繁殖的分子基礎。這些病原體因自身能量代謝能力退化,需要從宿主細胞持續獲取能量,帶來了醫療負擔及相關經濟影響。該研究為開發針對這些病原體的新型抗生素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依據。
上海肺科醫院:蛋白質基因組學揭示肺癌亞實性結節的“成長軌跡”
2025年3月11日,上海肺科醫院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揭示肺腺癌從AIS到IAC的進化軌跡。研究指出膽固醇代謝和內質網應激在腫瘤發生和進展中的關鍵作用,并提出新的治療靶點。然而,研究也表明高ER應激的腫瘤更易快速生長和進展,成為一個潛在風險因素。這項發現可能為個性化治療提供新方向,但其實際臨床效果仍需進一步驗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