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徽派民居的白墻黑瓦不僅是美學選擇,更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物質化體現,其背后融合了道家、儒家、風水學說以及文人審美的多重文化內涵,體現了古徽州人對自然、人文與生活的深刻理解。以下從幾個核心維度解讀其哲學思想:
一,道家思想:陰陽平衡與自然之道
1、黑白之色,陰陽之象:黑與白對應《易經》中的陰陽二元論,白為陽(光明、上升),黑為陰(沉靜、內斂),二者的對比與交融象征萬物對立統,體現道家“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宇宙觀。摒棄繁復裝飾,以最簡單的色彩回歸自然本質,暗合道家“大道至簡”“見素抱樸”的理念。
2、?自然觀:天人合一的和諧共生?,與自然對話的底色?,白墻黑瓦的色彩選擇源于對自然的敬畏與順應。白墻如宣紙留白,映照天光云影,象征純凈與包容;黑瓦似墨色暈染,與山巒輪廓呼應,展現沉穩與莊重?。這種色彩搭配既是對水墨丹青的模仿,也是對山水意境的提煉,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物理念?。
3、?依山傍水的空間哲學?:徽派建筑布局講究“枕山、環水、面屏”,村落依山形地脈而建,水系與建筑互為血脈,形成“山水為骨架,建筑為細胞”的生態體系。既滿足生活需求,又暗合風水學中“藏風聚氣”的宇宙觀?。
二,風水實踐: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
1、色彩與環境的五行調和:白屬金,黑屬水,金生水,水生木(周邊山林),形成五行相生的循環,旨在調和建筑與自然的氣場。白墻反射陽光降溫,黑瓦吸水防潮,兼具實用與風水考量。
2、聚氣納吉的村落布局:白墻黑瓦建筑群常背山面水,形如“太師椅”,符合風水“藏風聚氣”的理想模式。色彩的素凈減少對自然景觀的視覺侵擾,達到“宅居山水間,人在畫中居”的境界。
三,倫理觀:儒家秩序與理學精神的物化?
1、?等級與秩序的隱喻?:白墻不僅是防潮的實用設計(傳統用石灰防潮),更象征財富與地位。大戶人家通過大面積白墻彰顯身份,形成“以白為貴”的社會倫理符號?。黑瓦的層疊秩序則暗含儒家“禮制”思想,屋檐的錯落排列象征家族內部的尊卑有序?。
2、?祭祀與倫理的儀式空:如呈坎長春大社的正堂以朱紅梁架與白墻形成對比,高懸“春祈秋報”匾額,將農耕社會的祭祀功能與建筑美學結合,體現“敬天法祖”的儒家倫理?。
四,美學思想:虛實相生的水墨意境?
1、?留白與寫意的藝術哲學?:白墻的留白賦予建筑無限想象空間,黑瓦的線條勾勒出如書法般的節奏感,整體形成“虛實相生”的意境,契合道家“大道至簡”的美學追求?。斑駁的白墻隨時間沉淀出水墨畫般的肌理,成為歲月與自然的共同創作?。
2、?動靜交融的生活美學?:馬頭墻的設計既防火防風,又以翹角飛檐展現“如鳥斯革”的靈動感;天井引入光影與雨水,將自然動態融入靜態建筑,形成“靜中寓動”的哲學體驗?。
五,實用哲學:功能與審美的辯證統一?
1、白墻黑瓦的設計兼顧實用與藝術:白石灰墻面防潮吸濕的功能性需求,演變為純凈審美的載體;黑瓦的深色利于雨水導流,其排列方式兼具結構穩定與視覺韻律?。這種“以用為美”的理念,體現了徽州人“道器合一”的智慧。
2、文人審美:水墨意境的詩意棲居,以建筑為畫布,山水為畫卷,白墻如宣紙,黑瓦似墨痕,建筑輪廓與遠山近水共同構成一幅動態水墨長卷,呼應中國文人“寄情山水”的隱逸理想。徽商通過建筑將財富轉化為文化資本,完成“商而優則儒”的身份認同。
3、留白哲學與空靈境界:大面積白墻的“虛”與黑瓦線條的“實”形成虛實相生,暗含禪宗“空即色”的哲理,賦予建筑以詩性的沉思空間。
4、時空觀:永恒與變遷的辯證?,白墻的純凈象征對永恒的追求,而歲月侵蝕下的斑駁痕跡則記錄時間流動,形成“新與舊”“恒常與無常”的辯證關系。例如漁梁古鎮的老墻,既是歷史見證,也是詩意棲居的載體?。
總結:
徽派民居的白墻黑瓦,是自然觀、倫理觀與美學思想的凝練表達,既是徽州人“儒道互補”精神的外化,也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哲學的物質載體。其設計不僅塑造了詩意棲居的空間,更構建了一套融合倫理、自然與藝術的東方生活哲學體系?。
撰文:王敏善,當代藝術家、多家媒體特約撰稿人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