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下旬,原《光明日報》評論部副主任董郁玉,在北京一家飯店與日本“間諜”碰頭時被國安人員逮捕。2024年11月29日,董郁玉已因“間諜罪”被判處7年有期徒刑。
消息一出,網友無不拍手稱快。《光明日報》是著名的“央媒”,誰能想象得到在這家報紙里,竟然會潛伏著一個日本間諜,并且一潛伏就是30年。揪出體制內的蛀蟲,國安人員又立了一件大功。
整件事固然值得高興,但是近年來我國已經抓住了很多比董郁玉“職位更高”的間諜。按理說普通老百姓看到董郁玉被抓,應該不會顯得那么興奮,然而事情恰恰相反。
一部分網友在為董郁玉被判刑感到高興之余,還覺得“不過癮”。于是拿出“日本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的照片和他進行比對,開始質疑董郁玉“很可能就是一個日本人”。
那么,網友們為什么這么恨這個董郁玉,恨到非要把他說成日本人呢?原來,董郁玉就是2019年在媒體上反復指責中國農民“燒秸稈”污染大氣層,破壞全球生態的“環保專家”。
董郁玉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出生于遼寧旅順,從小熱愛文學寫作。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董郁玉考入北京大學法律專業學習。
畢業之后,董郁玉本來應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單位,但他卻選擇到媒體工作。當時《光明日報》正在面向社會公開招人。于是董郁玉就在老師的鼓勵下向報社投遞了簡歷,沒想到被順利錄取了。
董郁玉在《光明日報》的工作一直都是十分順利的,因為能說會道,又懂得與同事搞好關系,大家都很喜歡他。
后來董郁玉被公派到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并在二〇〇四得到了該大學的“尼曼基金會”的資助。這個基金會成立于一九三七年,是為了紀念一個名叫阿格尼絲·瓦爾·尼曼的報人創立的。
基金會表面上的宗旨是“提升新聞品質,教育新聞精英”,但是事實上最近幾十年來,他們一直試圖通過培訓和洗腦的方式,向外國記者灌輸“西方價值觀”。
得到這個基金會“資助”和培訓的人,最后大都成了美國勢力的“代言人”。因此當董郁玉在拿到這筆資助的時候,事實上就已經成為了美國人放在中國的“眼線”了。
不過也有人認為,董郁玉成為美、日兩國間諜的時間是在1989年他剛剛進入《光明日報》工作的時候。那么這樣算起來,他就已經在《光明日報》“潛伏”了三十年了。
前面說了董郁玉成為美國間諜的大概時間,下面再說一下他后來又是怎么成了“日本間諜”的。董郁玉從美國返回中國后,不久又被公派去了日本,還在北海道大學公共政策系當了個掛名教授。
最近兩年新聞有曝光說,日本外務省每年都要借著“中日文化交流”之名,故意給中國一些專家、作家“發錢”。
還有一份報告說,日本外務省專門有一項支出,名字就叫——“中國青年長官育成事業支援”,這筆錢是拿來做什么的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二戰的時候,日本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戰后卻因故一直沒有被清算。現在中國日益強大起來了,強鄰在側,日本自然會警覺起來,于是想盡辦法收買中國人,用各種手段竊取中國的情報。
董郁玉在“央媒”工作,正是一個情報來源。而他既然有收美國人錢的“前科”,日本稍加引誘,他很快就同意了。
董郁玉當年進《光明日報》完全憑的是自己的真本事,按理說國家事業單位之所以會錄取他,肯定對他的人品和品行進行過審查,可是為什么他進到報社之后卻迅速“變質”了呢?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董郁玉本來是遼寧旅順人,所以他應該很恨日本才對,因為日本人在清末的時候,曾經在旅順搞過一場“大屠殺”。
那是在1894年11月21日“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從大連攻克旅順,在城中進行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殺。事后英國媒體報道,他們一共殺害中國平民兩萬余人。
旅順人民因為這個原因對日本可謂是深惡痛絕,可是董郁玉卻心甘情愿去當了日本的狗。針對這個問題,又有人指出,這個董郁玉長得和日本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相似度高達八成。
據知情人說,董郁玉平時在自己家里經常模仿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喜歡睡榻榻米,還給自己起過一個外號,就叫“董郁玉郎”,所以他很可能“本來就是個日本人”。
不過,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猜測”。事實上,一個人的品質到底有沒有問題,有時候和他的血統關系并不大。
假設網上的傳言是真實的,那么董郁玉在八十年代末就已經接觸到了西方的間諜組織。那個時候中國經濟遠比西方落后,他在被西方人“洗腦”后思想發生了改變就很合乎邏輯了。
2012年的時候,董郁玉和他的兒子董一夫曾經在美國的《紐約時報》上以“父子對話的”形式發表過一篇名為《我要送兒子去美國讀大學》的文章。
董郁玉在這篇文章里分析了中美兩國高考的現狀,說出了自己讓孩子去美國留學的理由。當時出國留學是很多家長和孩子們的愿望,有這樣的想法本來無可厚非。
不過在這篇文章的末尾董郁玉引用了一段話,說出了他對中美兩國前途的看法,這段話是:
我忽然想起了弗里德曼2006年那篇專欄的觀點和結論:美國的對手永遠贏得不了未來,因為當他們的油井干涸時,他們的社會就會如貧瘠的沙漠一樣荒蕪;
而吸納了全世界人才的美國之井卻仍將汩汩涌動。弗里德曼還斷言,美國仍是吸引全世界人才的最大磁石,因此,這邊的中國人將戰勝大洋那邊的中國人。
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段話。在這段話的開頭部分,弗里德曼的本意是說:當時美國的對手們只有資源,沒有知識。而未來的世界,是由掌握知識的美國人所控制的。
美國一直在以開放的姿態與自由的氛圍吸引著全世界的人才。在說到關于“美國是磁石”這個話題時,費里德曼的原話和董郁玉寫的不一樣,他的原話是:
自從歐洲人首次向美洲殖民——1607年在詹姆斯敦,1620年在普利茅斯——以來,美國就成了一塊磁石,有來冒險的,有從暴政下出來的,或者干脆就是為了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孩子謀求較好的生活。
因此“這邊的中國人將戰勝大洋那邊的中國人”一句,是董郁玉自己加上去的。那么,董郁玉在寫這句話的時候是在想什么呢?
很顯然,董郁玉當時心中想的就是——他的下一代應該移民美國,當美國人的“買辦”。并且在將來中美之間爆發爭端之時,代表美國人,戰勝中國人。
所以董郁玉在2012年就暴露出了真實嘴臉,他就是一個典型的“美分”。從那以后,他一直撰文幫美國人說話,又把中國的情報出賣給日本人。他一切行事標準,都以維護美、日的利益為先。
這樣的人要是出現在普通的老百姓里倒也罷了,但是他出現在《光明日報》的評論部,而這家報紙一直是辦給我們的“知識分子”看的。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就不言而喻了。
去年在網上看資料的時候,無意之中刷到一個《南方新批評與創意寫作講座》的視頻,內容是一群作協的“老板凳”開視頻會議。這種涉及“學術”的東西,我一般都會覺得無聊。
當時我本來想關掉,但是畫面突然跳出一個“網絡研討會”的頁面,上面打了一段某書的前言。前言里面赫然寫著:“(美國)中央情報局支持了美國的創意寫作項目”。
我再聽下去,發現這個講座是在說——美國中情局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美建交起,一直以“故事工坊”的名義,每隔幾年就邀請一批中國作家去大洋彼岸參觀和學習。
幾乎把中國的主流作家,全部“一網打盡”。好在這些作家都是有思想,有愛國情懷的作家,因此到目前為止,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資助這個“故事工坊”的羅克菲勒基金會并沒有搞出什么問題。
最后再說回董郁玉事件,董雖然只是一個報社評論部的副主任,但是如果一直放任他在國內權威媒體上大放厥詞、擾亂人心,其后果也不亞于在中國的思想輿論陣地上投放“神經毒氣”。
所以我們國家必須從現在起提高警惕,嚴防文化領域內出現的“內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