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餐飲江湖中,曾經的黃燜雞米飯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王者”。
巔峰時期,幾乎每條街巷都有它的身影,一口砂鍋、一勺醬汁,雞肉軟爛、米飯噴香,成為無數(shù)打工人的快餐和外賣首選。
然而,風光不過短短數(shù)年,如今,這個曾經的“國民爆款”正在悄然消失,門店關停、銷量下滑,就連外賣平臺上的存在感也越來越低。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曾經火遍全國的黃燜雞米飯,為什么突然沒人吃了?
01 一場食品安全危機,壓垮最后的信任
前不久,“楊銘宇黃燜雞”被曝食品安全問題,后廚衛(wèi)生堪憂、食材質量不過關,甚至有門店使用過期食材,讓消費者大跌眼鏡。
事件曝光,讓本來就岌岌可危的黃燜雞米飯更是雪上加霜,本就處于低谷的黃燜雞品牌,徹底迎來信任危機。
食品行業(yè),最忌諱的就是“臟、亂、差”。
消費者可以接受味道一般,但絕不會接受食品安全出問題。
尤其在信息透明的時代,一旦有負面新聞爆出,消費者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迅速找到替代品。
黃燜雞一旦被貼上“不干凈”的標簽,想要翻身,難如登天。
02 “千店一味”,注定消亡?
就算沒有”楊銘宇“的爆雷,黃燜雞米飯的消亡,似乎也是”命中注定“的。
曾經,黃燜雞米飯得益于它的標準化模式,統(tǒng)一料包、簡單操作,哪怕是一個沒有餐飲經驗的小白,也能快速上手,三天學會,五天開店。
這種模式,的確讓黃燜雞迅速攻占市場,短時間內門店遍地開花。
然而,這種”極快“的模式,背后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統(tǒng)一的口味意味著沒有特色,千篇一律的醬汁,讓人吃久了難免膩味。
消費者的口味是多變的,今天吃黃燜雞,明天就可能想換麻辣香鍋,后天又可能去吃一頓麻辣燙。
而黃燜雞卻始終在原地踏步,沒有迭代升級,沒有給消費者帶來新的驚喜。
餐飲行業(yè),最怕的就是“沒有變化”,一成不變的味道,終究無法長久留住挑剔的食客。
03 “輕模式”遇上“重競爭”
低投入、低技術門檻、標準化的供應鏈,使得加盟商趨之若鶩。
可問題在于,當門檻低到人人都能做,競爭就變得異常激烈。
黃燜雞米飯從來不缺對手,最初,它搶占的是傳統(tǒng)快餐店的生意,后來,又要面對外賣經濟的沖擊,再后來,螺螄粉、麻辣燙、炸串、酸菜魚米飯,泡椒三絕、木桶飯等各類“新勢力”崛起,瓜分了市場。
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黃燜雞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得越來越小。
在這個“沒有永遠的王者,只有不斷變化的潮流”的時代,黃燜雞顯然已經掉隊。
04 消費升級,“國民快餐”卻沒跟上
另外,這些年大家的消費觀念變了。
過去,吃一頓十幾塊錢的黃燜雞米飯,已經算是不錯的工作餐。
可現(xiàn)在,人們愿意花更多錢,去追求更健康、更精致的飲食。
輕食、低卡、高蛋白,成為年輕人新的飲食偏好。
而黃燜雞米飯,重油、重醬、重口味,與健康飲食幾乎不沾邊。
不僅如此,品牌形象也成了問題。相比肯德基、麥當勞等國際快餐,黃燜雞米飯始終缺乏品牌溢價能力。
沒有品牌故事,沒有年輕化營銷,沒有情感共鳴,當消費者愿意為品牌買單時,黃燜雞卻始終停留在“廉價快餐”的層面。
05 “短命網紅”的宿命,誰能打破?
黃燜雞米飯的沒落,并非個例。
過往有很多“網紅餐飲”,都很快被湮沒。
這些品牌,大多遵循相似的商業(yè)邏輯:快速擴張、加盟復制、賺快錢,最后又在產品創(chuàng)新乏力、品牌影響力下降的情況下,被市場淘汰。
然而,真正能長期存活下來的品牌,都有一個共同點:不斷進化。
蘭州拉面、沙縣小吃之所以能屹立多年,不是因為它們的產品多么驚艷,而是它們始終能適應市場變化,調整策略,甚至順應互聯(lián)網時代的營銷方式,讓品牌保持活力。
那么,黃燜雞米飯還能翻身嗎?
答案很明顯,必然極不樂觀。
06 時代變了,但生意的本質沒變
黃燜雞米飯的沉浮,是無數(shù)傳統(tǒng)餐飲品牌的縮影。
在商業(yè)的世界里,沒有常勝將軍,也沒有永遠的失敗者。
消費者的口味變了,市場環(huán)境變了,企業(yè)的策略也必須隨之改變。
食品安全是底線,此外品牌形象需要升級,產品需要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曇花一現(xiàn)”。
黃燜雞米飯,不是個例。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網紅品牌”經歷類似的挑戰(zhàn)。
而真正能留下來的,一定是那些能與時代同行、不斷突破自己的品牌。
#黃燜雞米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