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年,工行將為民企提供投融資不低于6萬億元!
3月12日,工行與全國工商聯在北京聯合舉辦了一場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推進會。
根據官方披露的信息,“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高云龍,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沈瑩,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安立佳,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邢煒,工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廖林,黨委副書記、行長劉珺,黨委委員、副行長張守川,高級業務總監田楓林,全國工商聯、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和工商銀行有關單位負責同志以及10余家全國工商聯直屬商會、100余位民營企業代表出席推進會。”
這個陣容本身,就極具信號意義。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民營企業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工行此舉,既為民營企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也試圖為自身在未來市場競爭中贏得先發優勢。
可以說,宇宙行已經發出了向民企市場全面進軍的沖鋒號。
這在行業中具有風向標意義。
民企:經濟轉型的“主力軍”
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民營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過去幾十年,民營企業憑借靈活的市場反應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轉型升級成為必然選擇,民營企業再次被寄予厚望。
數據為證。
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國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就業崗位,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這些數字充分說明,民營企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更是推動經濟轉型的“主力軍”。它們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就業創造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融資難、融資貴、市場準入受限等問題長期存在。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當下,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更加嚴峻。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
正因如此,工商銀行選擇在此時出手支持民營企業,不僅是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響應,更是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
工商銀行董事長廖林表示,工行未來3年為民企提供投融資不低于6萬億元,支持企業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助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值得注意的是,工行這次對民營企業的支持,不僅停留在資金層面。廖林表示,工行將以“十年樹木”的定力,積極踐行領軍銀行使命,加強與政府、商協會、企業等各方協同,把源頭活水送上門、把精準服務送上門、把創新動能送上門、把全球資源送上門。
側重科技型民企
作為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這次工行對民企的支持,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那就是科技型民企。
最近,在中美博弈中,以Deepseek、宇樹科技為代表的科技型民企異軍突起,被稱為扭轉國運的商業和技術突破,這些突破均來自充滿創新活力的科技型民企。
之前,銀行服務科技型民企一直存在適配性的問題。對于科技型民企來說,其不僅需要貸款,還需要包括投貸聯動等多樣性的綜合金融服務。
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會議現場舉辦了工商銀行科技創新基金啟動儀式。
該基金總規模800億元,定位耐心資本,以股為主,股債貸保聯動,將持續加大對硬科技、民營經濟的支持,為實體經濟注入股權投資力量。
在會上,工行行長劉珺代表工行和工商聯發布了賦能民企的行動方案。
該方案聚焦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客戶、重點任務,推出“十大舉措”,突出科技金融領航、制造金融強基、普惠小微示范、綠色低碳轉型、促消費惠民生,支持民營企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可以說,工商銀行此舉的意義,遠不止于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更在于其背后的戰略布局。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民營企業的發展潛力巨大。誰能搶先一步布局,誰就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