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再次要求“銀行要高質量發展”,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銀行的“利潤空間”——凈息差,已經跌到了歷史冰點!對于銀行來說,一邊要響應政策號召,給企業“輸血”降成本;一邊要養活自己,應對越來越薄的利潤。這場“夾縫求生”的戰役,銀行到底該怎么打?
在,提到銀行當前發展現狀:銀行凈息差持續收窄,2024年僅為1.52%,利潤空間被壓縮,銀行需在“支持實體經濟讓利”與“自身生存盈利”之間找到平衡。
關于銀行凈息差管理,《看懂經濟》從文章中總結出的幾點建議:貸款要“挑客戶”、存款要“省錢’”、賺錢要“多條腿”。
核心問題:錢難賺了!
當前,銀行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錢難賺了!
過去十年,銀行最穩的生意模式——“左手吸儲,右手放貸”賺差價——正在崩塌。
從凈息差這一指標看,就能說明問題。
這兩年國家為了支持實體經濟,不斷降息降準,企業貸款利息一路下滑,而存款利息卻因為老百姓偏愛高息定期,降得沒那么快。銀行的“差價”越擠越薄,截至2024年平均凈息差僅為1.52%,比十年前直接腰斬!大行喊“壓力大”,小行更是直呼“活不下去”。
那么具體來講,導致銀行利潤被壓縮,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存款變貴了。老百姓越來越愛存高利息的定期,銀行成本飆升。比如,2023年末,四大行的定期存款占比均超過50%,其中工商銀行的定期存款占比為57.7%,農業銀行為54.1%,建設銀行為53.61%,中國銀行為53.3%。
二是貸款賺不動。銀行的錢都扎堆借給房地產和基建,比如修路蓋樓,但這些領域要么風險高,要么利潤低,反而擠占了實體經濟(如制造業、科技企業)的貸款額度。制造業貸款占比從2010年的17.8%降到2023年的11.76%,銀行想賺點“安全錢”都難。
三是收入太單一。國內銀行七成收入靠利息,理財、咨詢等“副業”收入不升反降。2016年以來,國有大型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已降至30.3%;股份制銀行的非利息收入降至25.94%,相當于“一條腿走路”,利息一降,利潤直接崩盤。
國外銀行咋活下來的?
正當國內銀行苦于利潤壓縮時,國際市場上早已上演過多輪‘低息差生存戰’”。
美國的銀行不靠利息靠“手藝”,當凈息差被壓至低點時,美國銀行轉頭狂賺“服務費”。比如花旗銀行疫情期間貸款利息暴跌,但通過擴大客戶交易性業務增加收費,2021年手續費收入較2019年增長17.54%,硬生生填平了利潤缺口;富國銀行擴大存款服務、投資顧問、經濟業務、受托管理等收費類業務,2021年手續費收入較2018年增長45.7%。一句話總結:利息不夠,服務來湊!
日本的銀行在國內“啃饅頭”,出國“吃牛排”。日本國內凈息差長期不到1%,但三菱、瑞穗等大行把目光投向東南亞、歐美等地區。三菱銀行年報顯示,2020至2023年間,其海外業務的凈息差分別為1.65%、1.48%、1.44%和1.52%,顯著高于國內水平。瑞穗銀行的情況也類似,其存貸利差逐年上升,從2020年的0.89%增至2023年的1.17%。通過面向全球市場提供金融服務,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日本銀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國內低利率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而歐洲則是在負利率環境下,歐洲銀行靠“政策紅利+特色賽道”殺出血路。歐洲央行長期搞負利率,但法國、德國銀行靠政府補貼綠色貸款、放松監管指標,硬是在低息環境下活了下來。比如比利時銀行業,根據歐洲央行的數據,其凈息差雖然長期處于下降趨勢,但在2021年后穩定在了1.3%以上,表現出了不同于其他歐元區國家的趨勢。
國內銀行如何破局?
國內銀行的利潤困境,恰似十年前歐美日的翻版。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危機倒逼轉型,壓力催生創新。
美國教會我們“服務即利潤”,日本示范了“出海謀生”,歐洲驗證了“政策+特色”的可行性,這些經驗如何嫁接中國土壤?
前述中提到的三點,關于銀行凈息差管理的建議,即貸款要“挑客戶”、存款要“省錢”、賺錢要“多條腿”。
一是貸款要“挑客戶”,在貸款端,銀行減少對房地產、基建的依賴,轉向科技、綠色產業及小微企業,培育長期利潤增長點。
二是存款要“省錢”,在存款端,用數字化手段降低付息成本,如推廣活期存款,扭轉定期化趨勢。
三是賺錢要“多條腿”,銀行發展財富管理、企業咨詢等非利息業務,減少對“吃息差”的依賴。參考國外經驗,如美國銀行賺手續費、日本銀行拓展海外市場,拓寬盈利渠道。
此外,從差異化競爭策略上講,對于大行來說,聚焦國家戰略(如芯片、新能源),做“耐心資本”支持產業升級。而對于中小銀行,則是深耕區域經濟,服務小微企業和特色產業,走“薄利多銷”路線。
銀行的未來,不在“躺賺”,而在“平衡”
銀行讓利實體經濟是大勢所趨,但“活下去”才能長期輸血經濟!未來的贏家,一定是那些既懂政策(支持實體)、又會賺錢(搞創新服務)、還能控風險(不瞎放貸)的“六邊形戰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