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石碑讓韓國人破防?
1963年,韓國首都漢城發生嚴重洪水災害。洪水不僅沖垮了韓國人的平房,還帶走了不少地面泥土。而在洪水的沖刷中,一塊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的石碑也被帶了出來。這塊石碑造型奇異,上方有螭首,下方有龜趺,妥妥的古代文物。
洪水過后,韓國專家們很快出動,將這塊石碑運回專門的地方,展開了研究。通過翻閱古籍,查找世界各國資料后,韓國專家發現,這塊石碑上刻著的三種文字,分別是漢語、滿語和蒙古語。更絕的是,這三種文字說的內容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歌頌皇太極平定朝鮮,還給予懷柔政策的恩德。
得出這個結果后,韓國專家怒了,恨不得當場砸爛石碑。在他們看來,這個東西的存在,就是韓國的恥辱,更是他們這個民族的恥辱。甚至于,有人專門跑到存放這塊石碑的地方,大喊著恥辱,然后給石碑潑上了紅紅的油漆!
不過,面對民眾的憤怒,韓國政府卻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他們認為,韓國應該將這塊恥辱碑保護起來,讓民眾銘記。于是,這塊石碑就成了韓國的歷史文化古跡,被存檔到了韓國首都松坡區石村洞一帶。為了保護這塊碑,韓國還特意在該碑周圍修建了公園!
事實上,韓國人之所以把這塊碑當作恥辱,那都是有歷史淵源的。
1636年,當上清朝皇帝的皇太極,開始對明朝的藩國朝鮮下手,并在一年時間內,打得朝鮮王俯首稱臣。在朝鮮王投降的同一年,清朝就有官員提出讓朝鮮建碑的事情。被打怕了的朝鮮王,當即就派出工匠,開始刻石碑,鋪居所,來紀念皇太極的功德。但終究是剛剛換了宗主國,所以朝鮮民間還是有反抗聲音的,于是,這個碑在建立時期的工程總是斷斷續續的。
但不管怎么說,這塊碑最終還是在1639年完成了。不過,在完成的那一年,就有朝鮮大臣認為,這是恥辱。但后來,清朝非常看重這塊碑,每次一派使臣去朝鮮,都必須觀看這塊碑,所以,日子久了,朝鮮也就習慣了,并誠心地將清朝當成了宗主國。
可誰能想到,清朝末期不成器呀!甲午海戰打起來的時候,朝鮮是最先被占領的,然后就被強令承諾不再向清朝朝貢。但那個時候的朝鮮,還是不甘于屈居于日本之下,所以是希望清政府打贏的,結果沒想到,清政府敗了。于是,朝鮮開始清理與清朝的關系,斷絕了諸多往來,其中就包括推倒這塊皇太極石碑。這塊石碑被推倒后,就一直留在那塊土地上,遭受風吹雨淋,最終被黃土掩埋。
但這其實并不是這塊功德碑最后的下場。1913年,朝鮮半島上的人再次將這塊碑挖了出來,重新豎立了起來。
20世紀初期,朝鮮半島之所以會把這塊清朝功德碑重新立起來,是因為沒人覺得這個東西涉及政治,他們只是覺得這是個古董,可以留著。但誰知,到了1956年,這塊功德碑再次迎來悲劇,當時的韓國文教部長聲稱,這塊石碑的存在,就是韓國民族恥辱的象征,我們應該把這塊碑深埋地下。于是乎,這塊石碑就被人工藏于地下,七年未被發現。
誰曾想,一場突發的洪水,竟然將這塊石碑推了出來。而這個時候的韓國,似乎少了些戾氣,他們認為,這塊石碑是民族恥辱,但也是民族的文化遺產,所以應該留下它,不管是出于各種目的進行紀念。于是乎,這塊石碑成為韓國的史跡101號。后來,韓國統治者更是專門下令,為這塊功德碑建立了公園,供后人觀賞。
不過,也不是所有韓國民眾都認可這塊石碑的歷史。2007年,一名樸姓男子就拿著紅油漆跑到這個公園,在石碑上用韓語寫下侮辱性的詞匯。后來,這名男子被抓之后委屈地表示,韓國政府處理恥辱碑的做法不對,你們應該撤去護著轉移!但樸姓男子沒想到的是,后來,韓國文化界又重新對這塊石碑進行了修復。
或許對于韓國人來說,這塊功德碑是恥辱,但同時,它也是一個歷史的見證者。它矗立在韓國的土地上,見證了朝鮮半島的侵略史和戰爭史,是妥妥的文化遺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