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引漢濟渭工程輸水渠
引漢濟渭工程是指2014年底開始籌建的,用以滿足陜西省西安、咸陽、寶雞、渭南4個城市及渭河兩岸的11個縣城和6個工業園的調水工程。該工程是解決陜西省關中和陜北地區缺水的水資源跨地區配置工程。
陜西省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河流域,但水資源分布卻并不均衡。秦嶺以南屬于長江流域,水源豐富,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71%;秦嶺以北屬于黃河流域,卻僅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29%。所以,缺水成為關中和陜北地區發展最大的軟肋。
上圖為:秦嶺
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由于氣候變化、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陜西省的水資源問題日益嚴重。1995年,該省連續200多天干旱,企業減產停產,生產生活用水困難,地下水被迫超量開采。老西安人提起這場嚴重“水荒”,至今心有余悸。
上圖為:西安市干旱景象(近年)
水從哪里來?陜西人將目光投向了水資源豐富、秦嶺以南的漢江流域。1984年陜西省水利專家王德讓首次提出從嘉陵江調水的設想。兩年后,另一位水利專家席思賢提出了與王德讓基本相同的設想。引漢濟渭工程夢想的種子就這樣開始孕育。
上圖為:漢江流經陜南
1993年,陜西省組織水利專家開始調研,省內南水北調構想進入實踐層面。2003年,經論證比較,省水利廳完成了《陜西省南水北調總體規劃》,確定以引漢濟渭為骨干線路的省內南水北調方案。同年,陜西省提出“著手進行引漢濟渭項目前期工作”。
上圖為:渭河
2013年,陜西省政府批準組建引漢濟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全面承擔工程建設任務。2014年,陜西省委、省政府在三河口工程現場召開引漢濟渭三河口水利樞紐開工建設動員大會,標志著引漢濟渭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上圖為:三河口水利樞紐
引漢濟渭工程由調水工程和輸配水工程兩部分構成。其中,調水工程由黃金峽水利樞紐、三河口水利樞紐和全長98公里的秦嶺輸水隧道組成。
上圖為:黃金峽水利樞紐
輸配水工程分為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其中二期工程由黃池溝配水樞紐、南干線工程和北干線工程三部分組成,全長190公里;三期工程由南干線、北干線及渭北西干線組成,線路全長153公里。
上圖為:黃池溝配水樞紐
引漢濟渭工程建成后,可歸還被大量擠占的農業用水,改變關中地區目前超采地下水、擠占生態水的嚴重狀況,對完善陜西水資源的區域布局,推動陜西水網構建具有支撐作用。同時,增加渭河水量,遏制渭河生態惡化,減輕黃河流域環境壓力。
上圖為:關中平原
具體從數字上說,工程惠及2348萬人口的生活及工業用水,同時將歸還被擠占的300~500萬畝耕地農用水??傉{水規模的15億立方米中,漢江支流子午河調水5億立方米,干流黃金峽水庫引水10億立方米。工程預計總工期99個月,總投資168億元。
上圖為:秦嶺輸水隧洞出口
2022年2月,引漢濟渭工程秦嶺輸水隧洞全線貫通。這是歷史上首次從底部洞穿秦嶺山脈。隧洞總長98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是引漢濟渭工程最難“啃”的“硬骨頭”。專家認為其施工綜合難度世界第一。目前已開始對西安輸水。
上圖為:秦嶺輸水隧洞內景
支撐1.1萬億元規模國內生產總值的引漢濟渭工程能解決關中水資源供需矛盾,還將為關中城市群經濟發展提供強勁‘水動力’。此外通過水權置換,還可以為陜北在黃河流域爭取更多用水指標,為陜北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提供水資源保障。
上圖為:西安市
引漢濟渭工程必將是給未來世界留下的遺產,完全可與都江堰、鄭國渠等造福千秋的水利工程相媲美。工程使長江和黃河在上游“歷史性牽手”,穿越了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補充,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保障作用。
上圖為:引漢濟渭工程線路圖
與南水北調工程一樣,引漢濟渭工程以漢江為水源地,這對于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地區用水有一定影響。這些工程將使漢江中下游每年減少至少105億立方米的水量,相當于漢江年徑流量的五分之一,因此可能造成灌溉、飲水和污染等諸多問題。
上圖為:南水北調工程-丹江口水庫
為此,湖北省近年啟動引江(長江)濟漢(漢江)工程;同時在漢江中下游干流興建梯壩蓄水,以彌補漢江水源的短缺,并對漢江下游進行生態補償修復,有效利用漢江水資源.。但這些跨流域調水工程對河流流域生態系統的影響還是令人擔憂的。
上圖為:漢江上游安康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