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認識,再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所以寫生是基本功中最關鍵的一環。要非常認真。
有些人,出去寫生,貪多求快,浮光掠影,匆匆忙忙只勾些非常簡略的輪廓,記些符號,回來再按自己的習慣、作風來畫,這樣難免畫得千篇一律。……我認為寫生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踏實認真畫一張,比隨隨便便畫十張要得益得多。
太湖
32.5 cm×41 cm 1954年
題款:太湖,可染。
鈐印:李《朱文)
初看中國畫家不注意生活,面對白紙作畫,其實不然。中國畫家是全馬在胸,成竹在胸,丘壑在胸,造化在胸。齊白石畫蝦,不能畫時再看。動物、花卉在畫家手下自由成長,齊老泄露了造化的秘密。五代畫家荊浩說:“寫松萬本方得其真。”中國畫家是最長期深入地觀察生活的,因此,沒有了時間的概念,不受光的限制而寫其神,如畫梅蘭竹菊的畫家。熟悉以后,形象不成問題了,才可表現其神,自由地運用筆墨。如同京劇演員,沒有精神負擔。而話劇演員,臺詞背不熟,如負重擔上臺,難以表達感情。元代以來的繪畫有復古主義傾向,繪畫的成法很多,沿用不絕,確實有脫離生活的傾向。但從藝術上的特點來講,中國畫是“白紙對青天”層出不窮,這又很容易引起人的錯覺。其實這是對生活有高度的理解,才能畫出來的。
無錫太湖
33 cm × 44 cm 1954年
題款:無錫太湖,黿頭渚橫云公園全景。可染寫生。
鈐印:可染(白文)
太湖漁村
32.5 cm× 44 cm 1954年
題款:可染。
鈐印:可染(朱文)
太湖魚池
32.5 cm × 44 cm 1954年
題款:太湖魚池,可染。
鈐印:可染(白文)
對景寫生時,不一定完全是此時此地的情景,也包括以往類似此情此景的感受。
中國畫不僅表現所見,而且表現所知、所想。因此,對景寫生,反復進行,可能躍向對景創作。高度、全面地認識生活是中國畫的特點。
寫生之前,不要一坐下來便畫。首先研究意境,然后研究技法。
人作畫,主要是思想感情在作畫,畫要吸引人,必須要有靈魂。有些失魂落魄的畫是不能吸引人的。
太湖漁船
32.5 cm × 44 cm 1954年
鈐印:可染(朱文)
寫生并不是說任何東西都可以入畫,畫的內容應有所選擇。境界比較好,富有時代氣息,有表現的價值,才可以入畫,并不是看到什么畫什么。
寫生的時候不要坐下就畫,要對景久坐,對景久觀,對景凝思構想,要設計。這張畫表現什么意境,如何加工,它是什么情調,是濃重的,是淡雅的,是雄是秀,是熱調子還是冷調子……古人說“向紙三日”,就是說,對著白紙多多構思,最好是對象在腦子里已形成一張畫的時候再動筆。
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
32.5 cm×44 cm 1954年
題款: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可染寫生。
鈐印:可染(白文)有君堂(朱文)
寫生,首先必須忠實于對象,當畫面進行到百分之七八十,筆下活起來了,畫的本身往往提出要求,這時就要按照畫面的需要加以補充,不再依對象做主,而是由畫面本身做主了。
無錫梅園
32 cm× 45 cm 1956年
題款:無錫梅園,可染寫生。
鈐印:可染(朱文)
一個人要有雄心壯志,要讀盡天下名跡名著,游遍天下名山大川。大自然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大自然是無窮無盡的,不要認為古人都發掘完了,到生活中也可考驗傳統的是非取舍。哪些有用,哪些無用,只有深入認識自然規律,才能發現前人所未發現的東西。創造不是憑空的,只有發現了前人未發現的東西,才有創造,才能有別于前人。到生活中去是認識發展前人總結自然的規律。考驗傳統也只有精讀大自然這本書,假如一個人從不到生活中去,藝術很難發展。
湖邊春色
43.5 cm × 32.5 cm 1956年
題款:湖邊春色,可染在太湖寫生。
鈐印:可染(朱文)
傳統的東西,拿到生活中去,思想感情對不上口,怎么辦?就得變革。魯迅先生講過,對舊的東西,必須有所刪除,有所增益,其結果就是變革。
如果一個人學了傳統而不到生活中去,就只能在前人的圈子里轉。而不會有發展,就不可能反映出今天的時代生活、今天的思想感情。
太湖工人療養院
40 cm× 47.5 cm 1956年
題款:太湖工人療養院,一九五六,可染。
鈐印:可染(白文)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生活是第一位的。
寫生,是畫家面向生活、積累直接經驗、豐富生活感受、吸取創作源泉的重要一環。寫生,又是熟悉描寫對象必不可少的關鍵。
蘇州的河流
40 cm× 48.5 cm 1956年
題款:可染。
鈐印:李(朱文)
我們可以從寫生中找幾個典型的、好的構圖,反復畫,反復錘煉,反復加工,畫到能背下來,消化成自己的創作。像齊白石畫蝦、鄭板橋畫蘭竹一樣。
在寫生過程中,隨著對客觀世界新的發現,應力求尋找新的藝術語言、新的表現方法、新的創造,不斷促進你創作的意象和表現力、感染力,促成你創作風格的形成和發展。
江南水鄉(一)
32.5 cm× 44 cm 1954年
題款:江南水鄉,可染。
鈐印:李(朱文)
江南水鄉(二)
32.5 cm×43.5 cm 1954年
題款:可染寫生。
鈐印:可染(朱文)
蘇州水鄉
37 cm x 45.5 cm 1954年
鈐印:可染(白文)
水城鐵橋
40 cm ×48.5 cm 1954年
鈐印:李(朱文) 可染《白文)
橫塘
39.5 cm× 48.5 cm 1956年
題款:可染。
鈐印:李(朱文)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原料和起點。生活是藝術的母親、土地。但生活不等于藝術。生活像礦石,藝術像鋼,生活不經加工,無論如何不能成為藝術,加工要千錘百煉,才能百煉鋼成為繞指柔。
寫生
31 cm × 37.5 cm 1956年
鈐印:李(朱文) 可染(白文)
一個具備一般造型能力的人,不見得能畫好山水畫。畫山水還要有畫山水的專業基本功。一定要對山、水、樹、石、云、點景人物等進行專門研究、深入觀察,研究大自然山川的組織規律,要超過一般人的認識程度。古人講,“石分三面”“下筆便有凹凸之形”,這就很難。山有脈絡,不同的巖石有不同的紋理,千變萬化,要表現好是不容易的,得下很大工夫。
蘇州虎丘
45 cm× 37.5 cm 1956年
題款:蘇州虎丘。一九五六,可染寫生。
鈐印:老李寫生(朱文)
構圖要有遠、中、近三景,中景是關鍵,是最傷腦筋的一關。中景要把遠近二景有機地、巧妙地聯系起來。石濤對中景的處理用功不少。
構圖要打破自然的束縛,但并不是脫離自然,目的在于更充分地表現自然。
構圖要極盡變化,“似攲反正”。最忌的是“狀如算子”。要“疏可走馬,密不通風”才是上乘。
山村小景
38 cm x 45 cm
無年款
鈐印:可染(白文)
中國的山水畫,自從明清以來,臨摹成風,張口閉口擬某家筆意,使山水畫從形式到內容都失去了生命力,雖也不乏像石濤這樣敢于革新的山水大家,但有創意的高手畢竟不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生活,丟掉了“師造化”這個傳統。
蘇州拙政園(一)
43 cm× 46 cm 1954年
題款:蘇州拙政園。可染。石林同志來京參觀二屆全國美展,贈此留念。一九五五。
鈐印:可染(白文)李(白文)
鑒藏印:潘月之(朱)
寫生要當成“重頭戲”,不能馬虎隨便,要把工作看得繁重才好。
寫生觀察景物時,要把臨摹前人得來的一套方法放下,要從對象中去挖掘新的表現方法。臨摹的目的是吸收前人的筆法、墨法、構圖,以及對藝術的觀點等。但古法一定要和客觀事物相印證,藝術才有生命力。元代以后脫離客觀事物的畫多無生命力,就是這個道理。
寫生要防止公式化,接受傳統要防止接受沒有生命的公式。程式要和現實結合,不然就沒有生命,有的人一輩子只會畫幾棵樹,雖然畫上了千棵樹,但還是那幾棵。
蘇州拙政園(二)
45.5 cm× 42 cm 1956年
題款:蘇州拙政園。可染寫生。
鈐印:可染(白文)
畫不要畫得太簡單,要避免一般化。每張畫著眼角度不同,有時重感覺,有時重結構,有時重排列關系,等等。畫要有創造性,要精微,要不同于他人。畫畫要有強烈的感情。必得具有強烈的感受,才可能有好的作品。就怕對對象漠不關心。要像杜甫的詩一樣,“千言不少衰”,做了一首又一首,每一首都是好詩。
千年松柏
43.8 cm × 58 cm 1956年
題款:蘇州光福鎮有漢柏,清奇古怪,四株,吾一九五六年至此寫古怪二株。可染。
鈐印:李(朱文)可染(朱文)
天天做總結,總結什么?要總結自己的缺點。人的進步有兩條:一是發展自己的特長,一是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是一對矛盾,而改正缺點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長處跑不了,缺點是攔路虎,是前進中的障礙。缺點是自己感到最困難、最畫不好的地方。如同走路,后腳不向前,你只好永遠停留在那個地方。如果你畫不好樹,就要花氣力專攻畫樹,樹畫好了,就前進了一步。一個善于學習的人就是善于認識缺點、改正缺點的人。客觀事物的發展是永遠不平衡的,落后點永遠存在,事物總是在不斷改正落后點而逐步前進的。
蘇州東山千年銀杏
46.5 cm× 44.5 cm 1957年
題款:蘇州東山千年銀杏,—九五七,可染寫生。
鈐印:可染(白文)李(朱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