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著名畫家何延喆藝評)
“一山一湖一古鎮”,此乃新沂市靚麗之文旅外宣名片。山水交映,古巷悠悠,孕育一方墨香氤氳之韻。
當代山水畫家吳燦之,生于斯長于斯。窯灣古鎮之藝術氛圍,使其丹青啟蒙,一愛終生。
桑梓書畫名家梁國華、沈光啟、韓光明、臧永和、梁桂玲等,于特定時期與吳燦之毗鄰而居。其自幼耳聞目染,又得祖母支持鼓勵,齠齔之年便已種下心向藝術之念。
在諸多書畫鄉賢親炙之下,吳燦之自《芥子園畫譜》起步,摹之、臨之、琢之、磨之。自此云程發軔,奮楫篤行,循序探究水墨丹青之妙。書畫同源,以書入畫,書不佳則畫難成。故臨摹古畫之余,學習書法亦為吳燦之日常課業。伊始,多用工于顏真卿《多寶塔碑》、柳公權《玄秘塔碑》,繼而聚力于顏真卿《東方朔畫贊碑》,由此打下扎實之書畫線條與筆墨駕馭功夫。
無論滴水穿石,還是十年磨一劍,皆體現畢其功于一點之執著精神。吳燦之老師幾無旁騖,醉心藝術之路數十載。其深知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為開闊視野,負笈京滬。先后于北蘭亭淬煉“二王”筆法,于《圣教序》及“二王”信札用功甚多。從吳悅石先生探究梅蘭竹菊及人物造型,山水近師程大利先生,遠法“元四家”,以一峰道人之法為濫觴,兼收董玄宰之韻,游藝清初“四王四僧”之意趣。吳燦之老師深知胸中無文筆底枯之理,故重藝術資料之收集閱讀,畫集藝論盈室,捃摭臨作充棟,幾可噸計。
于師古人、師今人、師自然造化之道,吳燦之乃無言踐行者。寫意筆法上,揣摩青藤、八大、老缶等名宿之技。近年與燦之先生交流,觀其書風又變,默默用功于金文,石鼓文、散氏盤諸帖常為其墨池臨本。掩關多年,欲以篆籀筆法入畫,使山水之繪呈現粗獷雄渾之態。
吳燦之先生浸淫古典山水多年,融匯各種書法用筆,變它山之石為登高之梯。其書路漸寬,山水畫技大進,作品熟而不甜,生而不澀,淡而彌厚,實而彌清,金石之味、書卷之氣,盎然于楮墨之外,深得藝界大擘贊賞。
當代著名畫家程大利先生曾至新沂寫生,吳燦之陪同游歷山水古鎮,師徒聯袂創作以馬陵山為主題之《云鎖馬陵見龍蛇》山水巨制。程先生深知學生悟得山水機緣,于給燦之的題詞中以“止觀靜慮”一語概括,落款贊其悟得董玄宰筆趣,真可謂知學生者,乃親炙之師也。
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何延喆,曾給予吳燦之以長篇評論,并以書文寄送,略摘如下:“吳燦之學棣為江蘇籍國畫家,自幼酷愛美術,游志翰墨,騁心悉力,執著苦學,寒暑不輟。吮毫命素,心手雙暢,寓目所遇,皆為悅心之樂園,向無趨名逐利之想。初入畫門,潛心追摹歷代名跡,恒心集益,謹循正脈,取法乎上,且未墜繩墨,無自拘之苦。寫山水林木,有宋人之恢奇,元人之松秀,又探汲明季吳門諸家之精要,得澹宕清朗之致。寫景狀物,恬靜平和,趣尚高古,棄陳腐之弊,意松靈而無浮流之習。曾廣涉名山大川,將師法造化視為靈感之源,澄懷觀道,始能丘壑在胸,發而見諸形。容自信斤道原,為文人雅事,雖勤勉努力,亦可登堂入室。讀書行路,乃健健自強之正途,由此動北游訪學之念。居京數載,先后入榮寶齋畫院高研班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深造,畫業遽有大進。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大展,并在各項展事活動中獲獎,有數十幅作品發表于《中國書畫報》《美術報》《華夏藝苑》等專業刊物。其在書畫方面之斐然成績,已引起學界、出版界和收藏界廣泛關注。聞知吳燦之藝術館在其家鄉落成,及燦之學弟欲將多年辛勤耕耘成果結集付梓面世,余以欣贊之情書此為賀,并期共勉。愿燦之藝術之樹更加根深葉茂,再筑輝煌,于無涯學海中作汗漫之游。甲子孟秋之月于天津美術學院何延喆。”
唱和乃文人藝術生活特有之交流方式,吳燦之與當代書畫名家多有交集,相互題跋唱和之作甚多。其中一幅人物奪人眼目,畫中一高士對幾品卷,線條遒勁老辣,動感十足,有躍出紙面之勢。當代著名大寫意畫家、鑒賞家、藝術教育家吳悅石先生題款云:“旭日臨窗春色好,忽然鴻福入眼來。燦之畫人物用筆霸酣,如萬石之兮,令人心動神驚,故為之題。”
誠如諸師所評,燦之先生為人低調內斂,不曲意于蠅營之名,不隨波于流行之風。時光清淺,一步一安然,默然堅守傳統山水之最后一抹底色。余亦不善評論,姑借白石老人為蔣兆和畫展題詞句勉之:“先生自名,不待鄙人饒舌也。”
作品賞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