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堪稱近年來最“接地氣”的經濟政策文件。
30條舉措覆蓋從股市樓市到育兒補貼,從農民工工資到社區便利店,消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
老夫表示很欣慰。
因為這是第一次直接提出需求側改革,不再是以前那套老得燒不酥的供給側改革了。
眾所周知,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政策的主旋律是“供給側改革”,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優化產業結構。
但《方案》的出臺,標志著決策層終于承認了一個殘酷現實: 光靠優化供給,已經無法撬動消費市場的杠桿了。
所以文件開篇直言“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比如:
工資性收入:延續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說白了就是企業別裁員,政府幫企業發工資;
財產性收入:打通社保、年金入股市,相當于給散戶“送彈藥”,同時嚴打財務造假,暗示要穩住韭菜信心;
農民增收:盤活農村住房,鼓勵出租入股,這波操作明顯在激活農村“沉睡資產”,給農民多發錢袋子。
更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首次將“穩股市、穩樓市”寫入消費政策。
眾所周知,過去樓市股市一直被視作投資工具,如今卻被列為提振消費的“戰略工具”。
這一轉變背后的邏輯不難理解: 當居民財富的70%綁定在房產和股票上時,只有資產保值,消費才有底氣。
說白了,決策層終于意識到,老百姓不敢花錢,不是因為不想花,而是因為“兜里沒錢,心里沒底”。
于是《方案》將服務消費提升至戰略高度,從養老托育到文旅體育,從家政服務到夜間經濟,政策“工具箱”琳瑯滿目。
但現實問題更尖銳:
比如在“拖欠賬款清欠”條款,中小企業被拖欠貨款多年,如今終于被寫入國家級文件。
只有企業有錢發工資,員工才有錢消費。 但是面對地方政府和國企拖欠的“頑疾”,政策能否落地?恐怕還得打問號。
老夫清晰地記得,去年7月,有個做工程 的 朋友請我去商務會所玩,又是開洋酒又是喊小姐姐陪酒,一個晚上花掉5w,意氣風發。
然后最近聯系了一下,他說自己在討飯,房子賣了兩套填債,因為山東某地欠了他5000多萬不給,官司打贏了錢也回不來。
這種現象國內太正常不過了,大家都嚇得不敢接生意,除非當場給錢,墊資的活是堅決不能干的。
文件中還有一個條款是“保障休息休假權益”。
要求落實帶薪休假、彈性休假,但現實中“996福報”仍橫行。要不是歐盟在那邊反強迫勞動,國內一些大廠會把牛馬們的膽汁給榨出來。
有個朋友跟我吐槽: “領導說‘公司不鼓勵加班’,轉頭把KPI翻倍。 ”
國內996加班文化福報了那么久,休假權益保障恐怕比拖欠賬款清欠難落地。
所以《方案》的30條舉措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暴露了決策層的深層焦慮:
第一,消費數據下滑嚴重。
2024年社零總額同比增長3.5%,但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不足1%。
消費疲軟背后,是居民負債率高企(2024年居民杠桿率超60%)與收入增速放緩的撕裂。
第二,政策“藥效遞減”。
從2020年的“消費券”到2024年的“以舊換新”,刺激政策越打越重,但效果越來越弱。
大家都在消費降級,就連七叔我要買東西了,第一反應是這東西不買會不會死,如果不會,就繼續忍著。
如果的確不買會死,第一反應是并夕夕,第二反應是咸魚。
關鍵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這種想法,大家都在極簡生活,給的那些消費券也是各種嗤之以鼻,這樣下去消費怎么可能起得來。
因此,我看到網上也有不少人質疑,認為這次的《方案》也只不過是發發文件而已,因為頑疾太深,很難徹底改變。
我倒是覺得,所有的變化都有一個過程,總歸要有一個開始,開始的時候大家可能都不信,時間久了,改變也就潛移默化了。
起碼最基本的一點,不談供給側改革了,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和進步。
再說得難聽一點,美國和歐盟都在外部上強度,再不做一點改變,恐怕日子真的會越來越難過。
被迫的改變也是改變,類似的觀點我前面已經說過很多了,這里就不過多展開了。
總之一點,假希望總比沒希望強,以后會變怎么樣我不知道,但是國家發福利,實在沒道理拒絕,不是么?
我是七叔,一個虧了錢,又爬起來的男人
這個人,有點風趣,也有點騷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