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自北京青年報2025年3月18日,記者張蕊
來自全國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服務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已經突破5700萬家,占企業總數91.96%,同比增長14.69%。
在過去幾年中,民營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等領域表現活躍,不僅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還為國民經濟貢獻了60%的GDP,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同時,當前中國的民營經濟企業也出現了分化的情況,一些科技創新企業嶄露頭角,邁向世界前沿,一些傳統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壓力。
當下,全球經濟格局風云變幻,國內經濟結構深度調整,中國民營經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破局,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日前,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煜;阿拉釘聯合創始人、CTO王思鋒,共同剖析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現狀,探尋民營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
數字經濟賦能是民營企業發展的時代機遇
機遇與挑戰并存
記者:當前中國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聶輝華:中國的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從就業層面看,它解決了大部分就業問題,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在稅收方面,民營經濟也是重要的貢獻力量。更為重要的是在創新領域,民營經濟的表現同樣出色,尤其是以AI為代表的新興科技領域,民營企業肩負重任,這一次由DeepSeek引領的AI風潮中,就能看到中國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上的潛力。中國想要在新興科技領域超越世界發達國家,民營企業的作用不容忽視。
記者:您認為民營企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什么樣的階段?
聶輝華:目前中國的民營企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分化階段。一方面,民營企業在促進重大科技創新,成為世界級企業方面做好了準備,部分科技創新企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力。另一方面,不少傳統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困難。這種鮮明的對比體現了民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有人認為,企業沒有科技創新、沒有科技含量,就不算為國家做貢獻,這是錯誤的觀點。在中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為解決就業,解決民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記者:民營經濟面臨的機遇是什么?挑戰又是什么?
聶輝華:機遇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數字經濟賦能,所有企業都可以借助新技術進行數字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拓展業務渠道,比如餐飲企業通過線上平臺吸引顧客,開展外賣業務。二是國際秩序的調整,若美國與歐洲、加拿大等關系交惡,中國產品進入歐洲可能迎來契機,這是一個重要的窗口期。三是中國企業在某些領域經過長期積累已經處于領先地位,像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有望在國際市場上進一步拓展。
當然挑戰也不少。內部方面,內需不足,我國勞動報酬占GDP比重較低,居民消費水平不高,啟動內循環困難不小。同時,勞動力成本上升,青年勞動力逐漸減少,企業用工規范要求提高,給企業經營帶來壓力。
外部方面,受到美國等國家的“圍追堵截”,外需下降。同時,中國企業以往靠低成本優勢贏得市場的做法,容易引發敵意,不利于國際市場拓展,地緣政治沖突也增加了企業海外發展的不確定性。
記者:您認為民營企業的發展還面臨哪些問題?
聶輝華:當前中國民營企業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除了剛才說的內需不足、外需下降、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挑戰是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雖然從國家層面來說,一直在強調優化營商環境,但在一些地方,政策落實不到位,企業辦事仍然存在繁瑣的手續、不合理的行政干預等問題。另外,金融服務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還不夠,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突出。
產權保護和公平競爭
記者:您覺得政府需要怎樣來提振民營企業的信心?
聶輝華:政府首先要保障企業的產權保護和企業家的權益保護。產權保護涵蓋市場進入權、公平競爭、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內容。現在很多地方還存在隨意侵犯企業產權的現象,比如“遠洋捕撈”行為,一些地方隨意抓人、凍結企業資產等,卻沒有受到相應的懲罰。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產權保護和公平競爭,這兩點做不到,談其他的都沒有意義。
此外,政府還要努力給企業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比如適當降低社保繳費率。同時,要規范招商引資行為,避免出現政府坑企業的情況出現,保障企業的基本權利。
記者:您曾提到過“隱形冠軍”與文化產業的價值,這是否意味著民企應避免盲目追求“高端化”,轉而深耕細分市場?
聶輝華:民營企業就要放寬,讓它們自己發展。電商、互聯網、新能源企業等領域,民營經濟就展現出了無窮的活力。不同行業、不同公司對營商環境的要求也不一樣。比如,高科技數字企業,對地方政府依賴較小,因為它們有網絡經濟效益和規模經濟效益。這類企業主要與中央政府打交道,這與它們的監管方式和業務性質有關。這類企業如果與國家部委有較好的互動,有良好的監管環境,加上地方政府的支持就會較快發展起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等城市都具備這樣的條件。其實,城市不能盲目追求數字技術,迷失方向,各地應該根據國家戰略,結合本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比較優勢,有側重點地發展,形成產業生態。
記者:在全球產業鏈重構和技術變革背景下,民營企業應如何調整戰略以提升抗風險能力?
聶輝華:民營企業要有全球化眼光,不能簡單認為把產品賣到國外或在國外建廠就是全球化。要在全球配置資源,布局供應鏈,打通國際政企關系上功夫。很多企業不善于處理國際政治關系,往往吃了虧才想到尋求幫助,應該轉變理念,主動投資法律咨詢和政治關系服務等。此外,政府應放寬民營企業上市出口,同時嚴控上市公司質量,不能只盯著硬科技企業,消費類企業等也應給予合理的上市機會。
記者:國家明確支持民企“海外投資經營”,那么您認為中國民企如何借助法律保障應對海外合規挑戰?
聶輝華:首先理念上要重視,其次要熟悉當地的法律。不熟悉當地法律,不熟悉當地制度,不熟悉當地文化,肯定不行。要重視政企關系,招攬全球化人才,這些都是“合規條件”,所謂“合規”不是簡單找幾個法律專家就可以了,是要了解對方的法律、制度和文化。
企業的信心最重要
記者:2025年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二審稿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您覺得其中的亮點是什么?
聶輝華:草案最重要的就是在法律上提高了民營企業的地位。這部法律匯集了已有的關于民營經濟保護的條款、規則、法條,能夠集中體現對民營企業的保護,具有宣示性功能。
記者:《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首次將“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并提出“平等對待、公平競爭、同等保護”原則,您認為這對提振民企信心有何意義?
聶輝華:這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更重要的是,一部法律的實施要看事實細則。很多法條比較抽象,只有出臺實施細則后,才能使它變得具體化,進而具有可操作性。我們要高度關注這部法律實施細則的頒布,如果沒有配套的實施細則,那很多條款可能會難以落到實處。
記者:國家明確支持民企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科技攻關,但部分企業反映政策落地存在“玻璃門”,您認為如何通過法律進一步打破市場準入壁壘?
聶輝華:我認為有兩點要注意,一是招投標要公開,現在很多地方招投標只公布結果,不公布過程和分數,既然要公開,就應該公開每個投標企業的分數,并且能夠接受投訴。
現在很多招投標都是為某些企業量身定做的,這家企業參與投標后,就等于將其他的企業排除在外,所以在招投標上,進入條件應該進一步明確化,比如不同行業采購不同的產品,它的準入條件是什么?這些都應該規范。
記者:已出臺的促進民企發展政策文件與《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之間,如何實現有效協同和互補?在政策過渡銜接上,應注意什么?
聶輝華:我曾經在內部提過一個建議,我說的是應該制定民營經濟發展規劃,每五年搞一次規劃,把這個規劃公布于眾。法律和政策之間是有差別的,是應該相互補充的。因為五年規劃中的政策是由政府來制定的,也是由政府來執行的,等于讓政府自己約束自己。比如,當地的民營經濟要達到多少的發展速度,哪些產業要有優勢企業出現,這些都可以列入當地政府的考核之中。
記者:從企業戰略角度,您對民營企業發展還有哪些補充建議呢?
聶輝華:民營企業要注重品牌建設和企業文化塑造。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品牌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一個好的品牌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加產品附加值。同時,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增強員工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吸引和留住人才。另外,民營企業要加強合作,不僅是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還要加強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合作。通過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應對市場挑戰,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理解基層,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如果大家想深入了解中國基層政府的治理邏輯,歡迎大家關注我在B站更新完成的新課“”。本課程曾在B站所有課程中位列第一名!在這里,理解一個真實的基層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