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你的人背叛你時,該怎么面對#
出過軌的人還配被愛嗎?
這個問題不僅僅是網上相互抬杠的辯論題,也是現實中很多人真切面對的痛苦。有的人曾經犯下過背叛的錯誤,但也確實在這之后萌生了想要認認真真和伴侶共度一生的決心,只是由于經歷上的這個污點,導致伴侶始終無法接受;同時愛上ta的人也十分糾結,一邊接受不了自己愛的人竟做過這樣的事,一邊又難以輕易離開對方……遇上這種情況,不知到底該怎么辦,是該快刀斬亂麻離開不配被愛的出軌者,還是相信對方深刻認識到了出軌的代價,能夠痛改前非?
出軌的人想問,被出軌的人也想問。
不用猜也知道,包括提問者在內的大部分人心里都有個明確直接的想法:不配,當然不配!出過軌的人自己都背叛了對愛的信念,怎么還配得上被愛呢?
但我要說:
不要問配不配被愛,而要問你自己會不會愛。
就好像學渣難道是因為分數太低,所以不配被稱為學霸嗎?當然不是,本質上來看,分數反映的其實是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的差距。
作為一個曾經有過“背叛劣跡”的人,如果你依然被困在“配不配”的問題里打轉,說明你根本就沒有真正深入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只是在后果擺在眼前時,企圖把責任推給無常的命運:
“既然大錯已經鑄成,是不是我做什么都改變不了現狀了?因為我已經不配了啊!”
你看,當你連自己都對自己毫無好奇心時,當然得出自己不配的結論,也就更難獲得伴侶的原諒。
事實上,配不配是一種抽離出自身體驗的宏觀價值判斷,而會不會才是觀照自身體驗的微觀自我反省。
當背叛行為敗露后,你越是苦情地問蒼天問大地,越是暴露出你習慣性逃避問題的行為模式,對方又怎么可能信任你將來不會再犯呢?
大部分背叛感情的人都不是天生壞種,這個世界上也不存在一個造物主來主管因果報應,閑得沒事四處評判誰配得上、誰配不上。
作為你的伴侶,如果還對這份感情有一分不舍,ta更希望看到的不是你的崩潰和倉皇,而是希望你能像個成年人一樣去正視自己的問題,探究清楚背叛行為背叛到底投射了怎樣的匱乏。
愛是一種能力,不會愛的人會在關系陷入困境時,用各式各樣匪夷所思的方式企圖繞道解決,本質上還是想遮掩自己內心最摸不得、碰不得的核心問題。
如果你是被背叛的那一方,正在為背叛方是不是不配再獲得你的愛而困惱,那么你也需要了解:人類的愛常常超越我們自己的理性,超越道德和邏輯的界限,我們可能會愛上不完美的人,甚至愛上傷害過我們的人。愛不是抵達某一標準才能獲得的獎賞,而是復雜且有生命力的人生體驗,你沒法像大賽頒獎一樣把“愛”頒給某個符合標準的人,只能眼睜睜看著愛飛向意想不到的去處。
別誤會,這不是對錯誤行為的縱容,只是對復雜人性的承認。
相信“出軌的人不配被愛”,就仿佛相信白云是飄在天空的棉花糖,月亮是一塊黃色的奶酪做的,這會讓你眼中的世界變得夢幻美好。但隨著你在這紛繁復雜的人世間不斷走下去,你終究會學到云朵是飄浮在空中的微小液滴,月亮其實是一塊光禿禿的大石頭。這不會讓你所在的世界變得更糟糕,只會讓你眼中的一切更真實,減少幻想所帶來的思維謬誤。
我不建議你把“被愛”和“配不配”掛鉤,因為這對你沒有好處。
首先,當你試圖用絕對化的道德標尺來丈量復雜人性,只會導致自我割裂與無止境的內在沖突。
出軌是錯誤的、是“壞”的,沒人會反對這樣的道德判斷。道德規范作為社會契約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因此其傾向于將復雜事件簡單化為“對與錯”、“好與壞”的二元對立,這種簡化在處理社會公共事務時是必要的,可一旦被不恰當地應用于衡量個體的情感與心靈,就會顯得不匹配,過于粗糙。
這種絕對化的道德標尺將人的行為簡單化為單一的標簽,卻忽視了行為背后可能存在的多元化動機,錯誤的背后也許是情感的空虛,溝通的不暢,個性間的沖突,甚至是過往創傷的投射與強迫癥重復……如果你不愿正視其中的心靈掙扎,也就是在回避對人性的深度探索。
另一方面,人的情感是不斷流動變化的,不像道德規范那樣固定不變,愛與恨、忠誠與背叛往往在同一顆心中交織碰撞,而非你想象中的完全對立。一個人可能在犯下出軌錯誤的同時對自己的伴侶依然有牽掛和不舍,一個人也有可能在背叛后才意識到家庭對自己彌足珍貴,這些矛盾的存在在現實中并不罕見。
當你用道德標尺來丈量人性,直接的后果就是引發自我割裂與內在沖突,進而造成你的迷茫與痛苦。出軌的一方會陷入自責與內疚,不斷回想自己的錯誤,放大缺點,進行無效的自我懲罰,然而這些苛責沒法幫助你彌補過錯,只是加深了你的煎熬程度;遭受背叛的一方用最嚴厲的道德標準來審判對方和自己,宣判對方“不配得到原諒”、“不配繼續擁有愛”,試圖否認自己依然懷抱愛意,想要斬斷萬千煩惱情絲,卻依然無法重獲寧靜。
其次,“配不配被愛”的思維模式還隱藏著對愛的條件性預設,表示你覺得唯有當一個人滿足某些標準時才能獲得愛。這種觀念的本質是將愛物化,將其看作一種“獎品”,而非發自內心的情感體驗。
這種觀念如同一個無形的牢籠,將你困在對自我價值的不斷懷疑和對外界評價的極度敏感之中,在個體心理層面和親密關系層面都將造成深遠的危害。
不過你會有這種觀念倒也不奇怪。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口龐大、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從小就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需要不斷證明自己“做得足夠好”、“比其他人強”,你也聽過老師和家長不停念叨的“一分壓倒幾百人”吧?這種競爭壓力不知不覺延伸到情感領域,把愛也變成了一種需要競爭才能獲得的資源,我們總是被告知,唯有掙得更多的物質財富、將外表修飾得足夠完美、機靈應變奉上足夠多的情緒價值的人才配被愛,才能吸引和留住伴侶,一旦犯錯就會被淘汰、被拋棄。
這讓親密關系變成了一場無休止的考核,而不是安全穩定,允諾理解、允許成長的場域。
于是愛變成了一種負擔,個體需要不斷努力才能維持自己在愛的市場中的價值,時刻擔心自己被更配得的人取代,焦慮和不安讓人感到疲憊不堪;愛也成了一種表演,為了在評估體系中獲得更高分數,更“配得上”被愛,個體需要隱藏自己的缺點、偽裝自己的情緒,甚至改變自己的性格表現,關系因而失去了真實和坦誠,變成了虛假空洞的表演秀。
條件性預設讓愛變得脆弱,它似乎總是附帶著隨時被撤回的風險,令人充滿疑慮:如果一個配得上的“我”才能被愛,那么此時被愛的還是不是真正的、可能有缺點的我?
或許有的人犯下出軌這種讓人必然在評估體系里被扣掉大把分數的錯誤,也是人的潛意識中對“不配被愛”的叛逆與報復吧,他們想知道——當我墮落至谷底,所有標準都評判我不配被愛,這時還能夠看到我、理解我的,是不是才愛上了真實的我?
最后,要求他人評價“配不配被愛”里還隱藏了一個陷阱:當你把“被愛”的可能性交由他人裁定,實際上是在逃避自我存在的根本責任。你從情感關系中的獨立主體淪為被動客體,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了其他人的評價體系之上,這只會讓你的一切選擇都沒有根基,搖搖欲墜。
在這種模式下,個體不是主動決定自己的價值,或決定自己行為的意義,而是把這種決定權逃避式地交給了其他人,仿佛你所創造的親密關系只是一種外部評價體系的附庸,而不是自由的情感表達:
“如果別人認為我值得被愛,我才有資格去接受愛;如果別人認為我不值得被愛,我只能接受自己不配的事實,孤獨終老。”
“如果別人認為我可以去愛一個犯過錯的人,我才會宣泄自己的感情;如果別人認為我不可以,我就只能克制自己。”
你放棄了自己在人生的考卷上答題,選擇抄一抄別人的答案,哪怕文不對題,這只不過是一種自暴自棄的逃避心理。
只要你認為自己“不配”,你就不用去思考:我該怎樣理解自己的欲望、需求和行為?我該如何面對自己曾經的過錯,防止自己再次犯下同樣的錯誤?
只要將對方定義為“不配被愛”,你也就不需要去面對內心的拷問:我是否還愛著這個犯過錯誤的人?我是否接受ta擁有改變的可能性?我是否愿意承擔繼續這段關系的責任與風險?
這種逃避心理不僅削弱了個體對自身生命意義的掌控感,也將令你們在往后的任何親密關系中都變得更加脆弱。你將無法真正獨立地面對自己的情感需求,始終需要通過外界來確認自己的價值,陷入持續性的迷惘。
要想跨越這三大陷阱,你就必須放下“配不配被愛”的觀念。
你需要認識到愛是一種自發的情感需求,不是,可以根據某種評價標準隨意分發的“獎品”。你可以主動地去愛,去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被愛;某一個人不愛你,也不代表你不配被愛,不代表你得不到其他人的愛。
不要再問“我是否配被愛”,而要問自己“我要如何承擔犯錯的責任,讓自己成長為能更好地去愛的人?”從身份標簽中解脫出來,把注意力集中在實際行動上,你才有精力進行個人成長和關系修復。
親密關系的本質是人與人的連接,而不是配不配的衡量。唯有放下“配不配”的評估思維,才能讓愛回歸其本質。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