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華為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崛起有目共睹,但這條路上也布滿荊棘。自2019年華為被列入美方“實體清單”以來,其供應鏈遭遇了多輪打擊——從芯片斷供到谷歌GMS服務被禁,再到如今微軟與華為的Windows系統合作可能走到終點。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微軟向華為提供的Windows系統授權協議即將到期,且暫無續簽跡象。這意味著,未來華為的筆記本電腦產品可能無法預裝Windows系統,甚至無法獲得系統更新和技術支持。對于依賴Windows生態的華為MateBook系列來說,這無疑是一次重大考驗。畢竟,從2016年推出首款MateBook至今,華為憑借設計、性能和與Windows系統的深度適配,已經在全球PC市場拿下了3%的份額。
不過,這場危機背后也藏著轉機。如果微軟真的斷供,華為反而有機會徹底擺脫對Windows的依賴,轉而押注自家研發的鴻蒙系統(HarmonyOS)。就像當年谷歌斷供GMS服務后,華為加速推出HMS生態一樣,這次“斷供”或許會成為鴻蒙進軍PC市場的關鍵一躍。
一、鴻蒙的PC版,早就在路上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華為對PC操作系統的布局早已啟動。2023年,華為終端BG CEO余承東就曾公開表示:“鴻蒙系統未來一定會適配PC。”而近期,網上頻繁曝出華為內部測試PC版鴻蒙系統的消息。據業內人士透露,該系統界面融合了Windows的易用性和macOS的簡潔設計,同時強化了與手機、平板、智能家居設備的互聯功能。
與手機端的鴻蒙不同,PC版鴻蒙需要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既要兼容主流辦公軟件,又要保證性能穩定。為此,華為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通過自主研發的方舟編譯器,將Windows應用“翻譯”成鴻蒙原生應用;另一方面,聯合金山辦公、中望軟件等企業,推動WPS、CAD等生產力工具適配鴻蒙。一位參與測試的開發者透露:“鴻蒙PC版的流暢度不輸Windows,尤其是多設備協同功能,比如用手機直接拖拽文件到電腦桌面,體驗非常驚艷。”
更重要的是,如果微軟斷供,華為反而能放開手腳重新定義PC體驗。比如,傳統PC開機需要30秒,而鴻蒙系統依托分布式技術,可以實現“拿起手機碰一碰,電腦秒變手機第二屏”;再比如,通過鴻蒙的原子化服務,用戶無需安裝完整軟件,就能直接調用云端功能模塊。這些創新一旦落地,或許能打破PC行業二十年未變的格局。
二、十億設備打底,鴻蒙的PC野心有戲嗎?
截至2025年初,搭載鴻蒙系統的智能設備已突破10億臺,涵蓋手機、平板、電視、智能手表等產品。這個數字意味著,鴻蒙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僅次于安卓和iOS。而如今,這10億臺設備很可能成為鴻蒙進軍PC市場的“根據地”。
舉個例子,一位華為手機用戶如果想換電腦,當他發現鴻蒙PC能與手機無縫傳文件、同步剪貼板、甚至共享算力時,選擇鴻蒙筆記本的概率必然大增。這種“生態黏性”正是蘋果macOS成功的關鍵——近幾年蘋果電腦在全球的出貨量中,超過60%的用戶同時擁有iPhone。如果華為能復制這種模式,即便初期只吸引10%的鴻蒙用戶購買PC,也能帶來1億臺的潛在市場。
當然,挑戰依然存在。PC行業的“Wintel聯盟”(Windows+Intel)統治了三十多年,華為需要拉攏更多芯片廠商(如AMD、龍芯)和軟件開發者加入陣營。但換個角度看,當下正是最佳時機:全球PC市場連續兩年下滑,用戶渴望新鮮體驗;國產替代浪潮興起,政企市場對自主操作系統需求激增;再加上AI技術的爆發,鴻蒙如果能整合大模型能力,或許能創造出“AI+分布式”的全新場景。
三、寫在最后
微軟斷供華為Windows系統,短期看是“卡脖子”,長期看卻可能成為國產操作系統逆襲的轉折點。當年,安卓和iOS的崛起,靠的是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換道超車;而今天的鴻蒙,正試圖用“萬物互聯”的生態邏輯,在PC這個傳統領域撕開一道口子。
鴻蒙PC版能否成功,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生態。只要華為能穩住現有10億設備的用戶黏性,吸引更多開發者和合作伙伴加入,這場“替代戰”就贏了一半。畢竟,操作系統的競爭從來不是“誰比誰更好用”,而是“誰能聚集更多人與它一起奔跑”。這一次,華為的機會,或許真的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