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下午13時30分,由北京儒學文化促進會主辦的首期“北京儒學文化講堂”在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通州梨園校區弘道廳如期開講。首期講堂特邀中國科技館原館長兼黨委書記、北京市科協原副主席、本會榮譽顧問王渝生先生擔任主講嘉賓。來自文化、教育、衛生、科技、企業各界的百余名會員、嘉賓及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部分師生到場聆聽。
王渝生先生以“國學與科學·教育”為主題,從歷史視角切入,深入闡釋了儒學與科學精神的內在共通性;強調“格物致知”等儒家思想對現代科學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儒學所倡導的求知精神與科學探索的本質是息息相通的;二者的融通,將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
就科學認知與信仰體系的共生演化而言,王渝生先生結合伽利略審判、進化論爭議等典型案例,揭示認知沖突如何轉化為范式革命的催化劑,特別指出當代量子力學引發的本體論討論,正在重塑新的哲學基礎;強調人工智能時代亟需構建“儒家人文精神+科學倫理”的復合治理體系,提出將“格物致知”方法論與科研誠信建設相融合的創新路徑。
就教育現代化與科學素養的重構而言,王渝生先生提出了知識維度、能力維度、價值維度三維教育生態模型,強調價值維度應植入《大學》“止于至善”的科研倫理教育;基于德國雙元制教育比較研究,強調創新人才培養范式,提出“書院制師徒傳承+現代實驗室體系”的復合培養方案,強調工匠精神與創新思維的辯證統一。
就文明興衰中的科技發展規律而言,王渝生先生回應了李約瑟難題:“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從制度層面分析了科舉制“重道輕器”對實驗科學可能產生的抑制效應,從文化基因層面分析了《周易》陰陽辯證思維與近代分析科學的范式差異;從經濟基礎層面分析了小農經濟與工業革命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就國學與科學及教育的跨界對話而言,王渝生先生針對孔子提出的“敬鬼神而遠之”進行當代解讀,論證東方智慧對科技倫理建設的啟示價值;通過分析錢學森之問與圖靈測試的深層關聯,提出建立“想象力教育評估體系”改革方案以破解創新人才培養的“達芬奇密碼”。王渝生先生還從歷史的縱深維度梳理了《考工記》到“天宮空間站”的技術文明譜系;從文化賦能角度提出了“墨家實證精神+儒家經世思想”的科技創新文化培育工程。
在現場互動環節中,本會副會長、儒商文化發展委員會主任張延國,北京交通運輸學院紀委書記、副院長甄眾學,本會副會長、周易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孫福萬踴躍提問,圍繞傳統文化如何助力科技倫理建設等話題與王渝生先生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交流。于建福會長為王渝生先生頒發了榮譽顧問證書,劉長山常務副會長代表儒促會贈送書法“壽”字,表達了對王渝生先生的崇高敬意和衷心祝福。
本次講堂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本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心竹教授主持。她表示,“北京儒學文化講堂”旨在搭建起學術與公眾對話的橋梁,探索儒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實踐價值和意義。講堂不僅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親近經典、感悟智慧的窗口,更彰顯了儒學文化在新時代的蓬勃生命力。講堂在熱烈而莊重的氛圍中圓滿落下帷幕。
(李嬌龍、劉本艷、王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