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除了魚類資源非常豐富之外,還有全球一半的江豚都住在里面,它還是無數候鳥的天堂。
鄱陽湖的形成:
據可查考的消息,早在八九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底殼塌陷,形成了一個大大的盆地。后來,長江之水注入盆地,鄱陽湖因此形成,并且湖畔已經有人類居住所留下來的歷史痕跡,據研究發現,這些痕跡距今至少已有8000-10000年之久。
航運
時至今日,鄱陽湖從未真正的干涸過,很多知道鄱陽湖的人,感覺鄱陽湖每年都會干一次,其實那并不是真正的了解鄱陽湖。
鄱陽湖每年的豐水期和枯水期的水量相差是非常大的,當豐水期到來的時候,鄱陽湖的水域面積可達四千平方公里以上,可是到了枯水期,最小水域面積只有屈屈500的平方公里。
鳥的天堂
這讓只見過鄱陽湖枯水期的人,很難想象它豐水期波瀾壯闊的樣子。
正所謂是“滄海桑田”(古時有一仙人,名字叫麻姑。有一天,有個名叫王遠的仙人約麻姑去蔡經家喝酒。然后麻姑因事耽擱,去的晚了,路上看到東海的水已經下降了一半,便問王遠道:“我成仙之后,已經看到東海干旱了三次,干旱的東海變成良田。今天來時,看到東海的水少了很多,看來是又要變成陸地了吧?”)。
枯水期的鄱陽湖變身大草原
經歷了數千年的鄱陽湖,即使在最干旱時期,湖水面積有人依然能保留在500平方公里以上。是為數不多,經歷數千年都未曾徹底干涸過的湖泊。
但是,在枯水期,湖水面積減少到500平方公里,其它的3500平方公里,則實實在在變成了濕地,變成了草原。古人可能會在3500平方公里的濕地上種植一季度糧食,也許這,就是滄海桑田吧!
晚霞下的鳥類
鄱陽湖的作用:
大自然中的很多自然現象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的,有句話叫:存在即合理。
而鄱陽湖的存在,對長江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吞吐系統”。
什么意思呢?
鄱陽湖的豐水期和枯水期區別如此巨大,其原因是維護了長江流量平衡。
說的直白一點,就像是自來水管的一個蓄水池,當自來水壓力比較小,出水慢的時候,蓄水池中的水就流進自來水管道。
當自來水的水壓一直比較小,蓄水池的水就會越來越少。
隨著時間的推移,水壓也會慢慢高起來,自來水管道很容易被憋炸,而蓄水池在這時候,就開始吸收自來水管道的水,減緩了自來水管道的壓力。
鄱陽湖在自然界中,就充當著長江的蓄水池。當長江進入豐水期時,流量變大,長江的水就會流進鄱陽湖,鄱陽湖也因此變大,進入豐水期。
而長江進入枯水期后,鄱陽湖的水就會再次流回長江中。
這一項自然調節長江流量的神奇湖泊,真不愧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長江沒有干涸過,鄱陽湖也就始終不會干涸,那么千年未干的湖泊,里面的魚究竟有多大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鄱陽湖內存活著全國一半數量的江豚,因為江豚是我國獨有,所以說全球一半江豚住在鄱陽湖也不為過。
但是江豚屬于海豚科,鯨目的,所以,準確意義上講,江豚屬于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類,所以,不能列為魚類考慮。
另外,中華鱘作為頻危物種,不納入常規大魚行列。
鄱陽湖最長的魚:
鱤魚應該是鄱陽湖現存最長的淡水魚,1954年,水產專家在鄱陽湖捕獲了一條巨型鱤魚,經過測量,其長度是2.36米,體重是114公斤,是經過驗證的最大個體。
把這條鱤魚立起來比姚明都要高,經過專家估算,該魚的年齡大概是30歲。
2001年,在重慶長江段釣獲了一尾鱤魚,體長1.78米,體重65公斤。這條鱤魚的肚子中,發現一尾即將消化完的大鯉魚,這個長度的新鮮鯉魚,體重一般都是8公斤左右,可見鳡魚的兇殘程度。
其它地方釣獲、捕獲的鱤魚個體最大僅1.8米。
鱤魚在鄱陽湖中,幾乎是無敵的存在,外號“水老虎”,所以能夠肆無忌憚的在鄱陽湖生長。
即便是遇到了長江“街溜子”江豚,硬碰硬是肯定打不過的,但是逃跑的話,江豚是追不上的。
鱤魚雖然記錄最大的個體是2.36米,但是根據鱤魚的平均壽命25年,高齡可以超過30歲這樣一個推斷,在沒有人為參與,并且食物充足的情況下,鳡魚的最大個體能長到2.5-2.8米,體重能突破150公斤。
因此,鄱陽湖最長的魚非鱤魚莫屬。
鄱陽湖最重的魚:
已知捕獲到最大個體的青魚體長1.92米,體重127公斤。
但理論上,青魚最大可以長到2米以上,體重超過200公斤。
這條巨型青魚是在湖北監利江段捕獲的,雖然沒有制作成標本保存下來,但這是經過了多名漁民測量,以及水產站工作人員復檢測量,得出了準確的數據。
但是在鄱陽湖中,捕獲過最大的一條青魚記錄是1.86米長,體重114公斤。這個體型的青魚放在全國來說,都是非常罕見的。
青魚的咽齒非常結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逐漸變大。因為青魚主要的食物是田螺,每天都要不停地用牙齒咬碎螺殼,所以,咽齒發育的非常發達。
時過境遷,今天一顆上好的青魚石價格遠遠超過青魚本身,即便是普通的青魚石,價格也比魚肉貴的多。
因此,鄱陽湖最重的魚非青魚莫屬。
鄱陽湖傳聞最多的魚:
鄱陽湖有這么一個傳聞,漁民在鄱陽湖抓到了一條巨型鯰魚,需要卡車運輸,后經過多方證實,這只是一個傳聞。
而傳聞中的魚,就是南方大口鯰。
雖然在我國的鯰魚個體中,南方大口鯰的體型僅次于東北懷頭鯰,但兩者體型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與外國巨鯰比較,就屬于卡拉米級別了。
但是鄱陽湖中的南方大口鯰最長捕獲記錄是1.78米長,體重達到65公斤,雖然聲納檢測到過有2.1米的個體,但是因為保護政策,并未及時捕撈驗證。
因為網絡剛剛興起的那些年,很多媒體人不明真相,看到網絡合成或者他國圖片,便喜歡拿來吸引眼球。
所以,鄱陽湖的大口鯰就成了傳聞最多的魚,今天用挖掘機挖,明天用鉤機吊起來等等,其實很多都是歐洲六須鯰魚,體長能達到4米,體重達到400公斤。另一種是湄公河鯰魚,體長3米,體重300公斤。
鄱陽湖傳聞最多的魚,自然就是南方大口鯰。
比如其它草魚、鰱魚、鳙魚、黑魚、翹嘴、鯉魚等等,因體型局限,與上面三位真“巨物”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但也不乏有超越其它水域個體的存在。
當然,還有很多歷史上的記錄,像“千斤臘子萬斤象”,雖然今天中華鱘頻危,白鱘滅絕,但歷史中,少了現在的高科技捕魚技術,魚能長多大?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但愿禁漁能真正的讓生態恢復。
享受當下的快樂,因為這一刻正是你的人生。我是獨釣寒江雪,一個沉迷于江河湖泊的釣魚人。
記得點贊收藏呦,畢竟人海茫茫,相見是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