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30000元到手14000元,7天內還款,實際年化利率高達5959.18%。”央視3·15晚會曝光的電子簽高利貸,讓人咋舌。
追根溯源,電子簽用在借貸行為上的初衷,本應是幫助規范或者解決民間借貸存在的信任難題,通過合規的電子合同,實現借貸關系的快速撮合,并保障雙方的權益。
但沒想到的是,一些平臺在擁抱科技和追逐利益的過程中,將電子簽異化為高利貸的“溫床”。而柒財經在調查發現,借電子簽做高利貸的平臺,或并不止被曝光的這兩家。
01電子簽平臺如何讓借款人跌入“吸血”的陷阱?
一張小小的電子欠條,本是承載借貸雙方契約精神且具有法律效力的數字化憑證,卻在平臺的操弄之下,讓本就經濟困頓的人跌入“吸血”的陷阱。
據央視3·15晚會,這種高利貸的操作方式也很簡單,就是借款人通過平臺簽訂電子借條,但實際資金交易卻繞過平臺,通過微信、支付寶等渠道完成,即線上簽約但線下轉賬。
相關案例中,借款人洪先生借款5000元實得3500元,7天利息1500元,年化利率竟高達2234.69%;借款人王女士借款3萬元,實際到手1.4萬元,年化利率更是高達5959.18%。
而平臺以“技術中立”自居,卻未履行對放款人資質的審核義務,甚至可以說是縱容放款人——當借款人因虛高債務無法償還時,平臺并未對放款人的欺詐行為進行干涉,反而利用展期、逾期等平臺機制不斷收取展期費、出證費、逾期費等疊加的費用,使得電子合同淪為虛高債務的合法外衣。
導致的后果就是,洪先生3500元的借款滾雪球般滾到了7000元,最后被勒索2萬元才能銷賬。
不光是縱容,平臺的作為甚至可以用合謀或者“親自下場”來形容。人人信的一位產品經理就向記者表示,他們平臺上的放款方,很多都是通過做假賬來規避法律風險的,目的就是讓受害人找不到起訴對象。其還表示,去世人的信息,也能用來做賬號,誰也不用擔責任。
在這樣一套組合拳下,借款人成了被栓住的“血包”,“不死不休”。
在曝光后,借貸寶、人人信方面相繼回應稱,立即成立整改小組,徹底解決業務、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并將以最大決心落實整改。此后,借貸寶再發聲明稱,已暫停新增欠條的服務。
目前,借貸寶、人人信APP也已從蘋果、安卓等應用平臺下架。
02電子簽高利貸的公司,或不止被曝光的這兩家
柒財經發現,在電子簽借貸領域,涉足的企業并不少,既有背靠騰訊的騰訊電子簽,也有友誠信電子簽、立信契約、檔點點電子借條、打個欠條、無憂借條等公司。
盡管被曝光的企業只有兩家,但在各類投訴平臺上,和上述兩家企業一樣,有疑似電子簽高利貸經營行為的平臺并不少見。
它們當中,有的是借款人和放貸方簽了合同,但放貸方拒絕轉賬,但借條合同卻已經成立的情況,即實施空頭借條詐騙。
在黑貓投訴上,一用戶于去年7月12日投訴,其于2024年7月9日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立某平臺的張某,“通過他的誘導,在立某平臺打了7千的借條,一個星期還,要還一萬多,但一直沒下款,也不銷條,還威脅我說要給他錢才銷條。”而且他表示,自己找不到平臺客服。
而根據用戶投訴的數量統計,在無某平臺,此類事件發生得更多。有投訴用戶表示,其在2月9號通過無某平臺借款1萬元,但放款人以銀行卡錯誤凍結資金不放款,不過電子合同顯示借款成功,已經生效。
另一名用戶則稱,“在微信上收到一個自稱貸款的好友申請,溝通下引導我添加一個QQ,在QQ上溝通借款事宜后,引導我在無某平臺公眾號上簽訂了一張40000元的借條,但是簽訂后并沒有給我打款,還威脅我要我給他轉30%的本金。聯系客服電話無人接聽。”
另一種高利貸的方式則是先砍頭息+日還模式。
如一名侯姓用戶就投訴,其在3月5日經陌生人加微信,在信某平臺上借了一筆借款24000元(實際到手16000元),7日還款的合同。
“對方在我支付寶上轉入了13400元,但是說借款成功當天,就要打卡(返還)2600元,第一到第六天每天打卡(返還)2600元,到第七天也就是最后一天要還8400元,我還到了第五天就還不上了,對方就每天打電話發信息不停催我還款。”侯先生說。
03需進行更有力監管,促其回歸技術賦能本質
這背后,或許首先要從更宏觀的電子簽市場來看。
中國電子簽名行業的發展,先后經歷了以電子簽名軟件為主的1.0時代(2004年前后),以技術接口為主的2.0時代(2004年-2014年)以及2014年后以第三方平臺為主的3.0時代。
而在3.0時代的發展過程中,據天眼查,中國電子簽的市場規模呈現出了三個特點:一個是市場規模不斷壯大,2021年,其市場規模達152.8億元,同比增長41.2%,預計2024年將突破404.2億元;第二個是應用場景十分廣泛,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金融、房地產、醫療、政務、司法等行業;第三個則是頭部廠商占據了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據艾媒咨詢數據,前三大廠商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了近80%。
硬幣了另一面則是,電子簽市場的這塊蛋糕和其他主流行業相比,并不大;市場競爭激烈,小公司總體上能獲取的機會比較少;已經扎進這一行業的小公司,需要從更容易盈利的應用場景掘金。
而金融領域因為數字化需求旺盛且天然具有重復性和高頻性,便成為各電子簽公司的主要競技場之一,更多的小公司則瞄準了更細分的借貸市場。
盡管諸多平臺強調為“熟人借貸”提供便利,但利益的口子一旦打開,便不受控制,而且這類需求并不少見。
柒財經就在小紅書上一個標簽為“借條”“電子簽”的帖子下看到,不少人都希望借用電子簽進行私人借款——“我需要個人的,5000元,直接簽電子合同,利息你提,合理就行,不查大數據,不要任何平臺申請,直接轉賬那種,誠心為主,有工作”;“2500,不是老賴”;還有借300元的,100元的。
這種脫離監管的私人借貸,在電子簽外衣下野蠻生長。
而在整個借貸領域,盡管監管越來越嚴格,但仍有一些灰色地帶,如柒財經關注過的,有的借貸機構通過擔保費、會員費等推高借貸成本,有的借貸機構則通過平臺內部將借款人引向了第三方高利貸平臺。
一金融行業資深人士表示,這也讓一些通過提供電子簽方式置身行業的企業變得大膽,不光是把業務做厚,如在貸后管理上扎深,還敢于“鋌而走險”——主要從“生人”而不是熟人突破,通過盡可能多的找資質差的借款人和職業放貸人進行撮合,以做大平臺,做長收費鏈條,
“有的企業本身就是借貸行業出身,那更知道可以怎么做了。”該人士表示。
“有需求必然有供給,一些電子簽企業聚焦借貸領域,可以說是市場需求與技術適配的自然結果。”其同時表示,但此次被戳破膿瘡也說明,兩者結合的領域相對處于監管的真空,“必須通過更有力的監管強化平臺的審核責任,使電子簽回歸其技術賦能本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