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0日的延安,黃土高原上燥熱的風裹挾著塵土,窯洞前的老槐樹上知了叫得人心煩意亂。距離日本正式宣布投降還有五天。此時的國際舞臺上,杜魯門剛批準向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蘇聯紅軍正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偽滿洲國。
而在重慶,蔣介石的算盤珠子撥得噼啪響:如何搶在共產黨之前接收日占區?如何讓美國盟友繼續站在自己這邊? 但毛澤東的目光早已越過眼前的硝煙。他知道,戰爭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和平的開始,而是一場更復雜的博弈。
這場持續了十四年的戰爭即將迎來終局,但終局之后的中國該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像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頭。
第一步棋:搶東北,奪命門
早在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便預言:“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這一戰略思想如同一根隱線,貫穿了整個抗戰。當日軍深陷中國戰場時,延安的干部們卻在山溝里辦起了掃盲班,農民扛著鋤頭也能說出“游擊戰十六字訣”。
到了1945年夏天,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積累突然顯現出威力:八路軍已從最初的三萬人擴展到九十一萬正規軍,民兵更達二百二十萬之眾。
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的消息傳來,毛澤東當即在窯洞里拍案而起:“這是全面反攻的信號!” 當天深夜,《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從延安發出,字字如刀:“八路軍、新四軍應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這份聲明看似是軍事動員,實則暗藏玄機——它不僅要打日本人,更要打給重慶的談判桌看。
東北三省是毛澤東眼中"天下糧倉,鋼鐵脊梁"。早在1945年4月中共七大,他就對臺下干部敲過黑板:"東北特別重要,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日本宣布投降前三天,延安突然接到冀熱遼軍區的急電:蘇軍已突破偽滿洲國防線。朱德連夜簽發七道命令,其中兩道直指東北——讓呂正操、張學思(張學良之弟)率部"向遼寧、吉林進發"。
這步棋下得險。當時中共正規軍距東北最近的也有上千里,而國民黨精銳全在西南。但毛澤東算準了三點:蘇聯紅軍默許、東北抗聯舊部根基、老百姓對國民黨的厭惡。后來林彪帶著十萬大軍闖關東,用日本投降時留下的軍火庫裝備部隊,硬是把東北打成了"鐵桶江山"。
第二步棋:重慶談判,攻心為上
8月14日,老蔣從重慶發來電報,邀毛澤東"共商國是"。延安窯洞里煙霧繚繞,劉少奇拍桌子:"鴻門宴!去不得!"朱德摸著下巴沉吟:"老蔣這是要賺個'和平建國'的好名聲。"毛澤東卻把電報往炕上一甩:"他要演戲,咱們就當個名角兒!"
三天后,一架美軍運輸機正降落在延安機場。機艙里走出的赫爾利特使滿臉堆笑,手里攥著蔣介石的“和談邀請”。 毛澤東心里門兒清:這不過是老蔣拖延時間的把戲。但他依然在棗園的會客室里擺開茶盞,談笑間將難題拋了回去:“既要和談,先讓包圍陜甘寧的三十萬國軍撤防如何?”
臨行前,毛澤東把劉少奇叫到棗園,指著墻上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手稿說:"我去重慶周旋四十天,你在家辦三件事:練兵、減租、備荒。"后來的歷史證明,這四十天里中共擴軍三十萬,而蔣介石忙著把軍隊往南京運,壓根沒瞧上陜北的"泥腿子"。
第三步棋:百萬民兵,暗度陳倉
日本投降前夜,延安發布《關于日本投降后我軍任務的決定》,明面上說要"收繳敵偽武裝",暗地里卻讓各根據地"縣縣建獨立團,村村有游擊隊"。山東解放區有個叫王建安的老兵回憶:"今天還在地里收麥子,明天就領了漢陽造,連長說這叫'藏兵于民'。"到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時,中共民兵已發展到268萬,這些"放下鋤頭扛起槍"的農民,后來讓美式裝備的國軍吃盡苦頭。美國記者白修德在《中國的驚雷》里寫:"共產黨的戰爭機器是隱形的,它藏在每一壟田埂下。
8月15日正午,裕仁天皇的“玉音放送”通過電波傳遍列島。重慶街頭鞭炮震天,延安卻異常安靜。毛澤東站在棗園的梨樹下,對身旁的周恩來說道:“接下來要防的不是日本人,是有人想摘桃子?!?這話一針見血——此時全國104萬日軍、78萬偽軍的受降權,成了國共爭奪的焦點。
果然,蔣介石連夜發布命令:所有日偽軍“不得向任何非政府武裝投降”。 但毛澤東早有對策。他電令各根據地:“迅速擴大解放區,能收編的偽軍就地改造,頑固抵抗的日寇堅決殲滅!” 在華北,聶榮臻的部隊猛攻張家口,短短三天便收復這座戰略要沖; 在江南,粟裕帶著新四軍直撲南京外圍,嚇得城里的日軍連夜加固工事。 這番操作讓老蔣跳腳:晉察冀軍區短短半月便接收了華北25個主要城市,而國軍精銳還遠在西南山溝里調不過來。
第四步棋:農村包圍城市,釜底抽薪
8月12日,毛澤東在棗園召開政治局會議,提出"力爭占領小城市及鄉村"。這個戰略看似退讓,實則毒辣。當時國軍忙著接收上海、北平這些光鮮大城市,中共卻把華北、華中的縣城鄉鎮織成密網。蘇北有個國軍團長抱怨:"收完稅發現糧倉早被共黨搬空,老百姓還幫著他們罵我們是土匪!"
黃炎培1945年訪延安后寫道:"毛公治下的鄉村,孩童能誦《論持久戰》,老嫗能道'三三制',其扎根之深,非槍炮可摧。"
在山東臨沂,一個偽軍團長帶著兩千人馬投誠時鬧了笑話。他戰戰兢兢地問八路軍干部:“貴軍真要發三塊大洋路費讓我們回家?”得到肯定答復后,這個曾跟著日本人欺壓百姓的漢子竟嚎啕大哭。 這樣的場景在各地不斷上演——比起重慶政府的“秋后算賬”,共產黨的寬大政策讓偽軍紛紛倒戈。
更絕的是土地改革。在蘇北,新四軍每解放一村便召集農民“算剝削賬”,把漢奸地主的田契當眾燒毀。 農民捧著剛分到的土地熱淚盈眶,十六歲的兒子轉身就報名參加了民兵隊。這種“軍事-政治-經濟”三位一體的打法,讓根據地的根基越扎越深。
五、第五步棋:聯合政府牌,破局之道
最絕的是毛澤東打出的"政治牌"。日本投降次日,新華社發表《對時局的宣言》,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話戳中了知識分子的心窩子。聞一多在昆明演講時疾呼:"延安要的是真民主,重慶搞的是假憲政!"蔣介石在日記里哀嘆:"毛澤東.奸猾,以政治對軍事,以宣傳對槍桿。"美國調停特使馬歇爾后來承認:"中共總能在道義上搶占高地,這是他們最鋒利的武器。"
五晝夜落子,毛澤東布下的棋局在后來四年里漸次展開:林彪在東北用日本關東軍的山炮轟開遼沈戰役,粟裕帶著蘇北農民圍殲了全美械的整編74師,北平城里的傅作義最終選擇了保護古都——而這一切的伏筆,都埋在日本投降前那五個燥熱的夏日。
回望這驚心動魄的五天,毛澤東的布局遠不止軍事層面。他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搶占道義制高點,用土地改革凝聚底層民心,用靈活外交周旋于美蘇之間,更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預埋了未來勝負的伏筆。 這些決策看似分散,實則環環相扣,如同圍棋高手在收官階段的連環妙手。
兩種截然不同的中國未來,在這五天五夜里悄然埋下伏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