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各地的地方志中,《城池》篇往往會放在《建置》卷,并且在《建置》卷的開篇,會以很簡短、精干,甚至華麗的辭藻,來說明城池以及公署、街巷、祠祀、倉廒等功能性建筑的重要性:“維墉池保障我民”“金湯鞏固、王道平康、俗純政簡、富庶熙攘”。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武安縣志》中的縣城圖
在《建置》卷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城池》,因為其所列出的絕大多數建筑,都會建設在城池的內外,“城池”在古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時刻保障一個地方有個堅固的城池可以依靠,是地方官一項重要的本職工作:“蒞政者舉而更新之,勿令久而彌湮,斯復古之大端焉”(清乾隆《館陶縣志·建置志》)。
正是因為這樣,我國古代無論是京城,還是省城、府城、州縣城,都按照不同等級建設有不同規模的城池。但是無論怎樣,這些城池絕大多數都是只有一重城墻,不過在某些地方,卻建有內、外兩重城墻,河北省邯鄲市下轄的縣級市——武安,就是這樣。
清乾隆四年(1739年)《武安縣志》新城圖
武安的城池,先有內城,周長三里二百七十步,高二丈八尺,西北二門,有南西北三關,東北二面水溝為護城河。該城初建時為土城,明朝嘉靖二十三年,外包城磚后,城高三丈,闊二丈五尺,并筑磚城門二座,角樓四座。
武安的外城,創建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周長達十三里,設十三門,筑墩臺四十余座。到了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外城已倒塌僅存遺址,重新修筑后,城高二丈七尺,闊八尺,內外均包有磚石,設十三門,有入水道、出水道兩座城閘。清乾隆《武安縣志·城池》引言贊嘆:“周城增設郛郭,以固保障,屹乎其壯矣”。
明末農民大起義示意圖
武安外城的修建,緣起于明朝末年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這場起義于崇禎元年(1628),因大災荒在陜西爆發,經過幾年的剿撫,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越來越壯大。到崇禎六年(1633),農民軍進入河南,當時武安屬于河南彰德府磁州管轄,雖然地處河南省最北端,但也在往來公文、上級政令中感受到了時局緊迫。在這個背景下,崇禎七年(1634年)武安知縣寇尊典走馬上任了。
據《知縣寇尊典創建外城碑記》記載,他在上任之前就詳細閱讀了《大明一統志》,了解武安的地理形勢,知道圍繞著武安城有條“紫金河”環繞,或許可以據此防御。不過當他到達現場察看后,發現城外紫金河周邊卻是密密麻麻的民居,居民“如豆如蟻”生活在其中,不僅無法把紫金河當作防御要地,這些民眾還需要進行保護。經過考慮、研究,他決定在內城之外再修筑一重外城,筑城資金由城內鄉紳捐建,寇尊典也慷慨解囊帶頭捐款,建設了北門的兩座炮臺。
1969年的衛星圖中,隱約可見武安內外城池的輪廓
這座雄偉的外城,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被拆毀。當時,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四師駐防邯鄲、武安、磁縣。駐防后,士兵對城內的廟宇、城池進行了大規模拆除“毀壞建筑不可勝計”,外城從菜園門到坤貞門的東、南、西三面城墻完全拆毀,民國《武安縣志》對此評價:“當茲伏莾四起,匪警頻傳,十三里之雄城,竟不足以資捍御,如廢物,良可慨也!”
其實,在我國古代,遇有像明末這樣兵荒馬亂的時期,各地都紛紛對原有城池進行增高和加固,但是新增建一座外城的地方并不算多,因為需要滿足兩個必要條件,一是有足夠多的需要保護的人與物,二是有充足的財力。
古代城池建設完成后,城內空間有限,一般用來建筑官署、祠廟、倉庫等各類功能性建筑,以及官員、富戶的居住,普通的民眾或者住在城外,稱為關廂,或者住在農村。但是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在城池外部,特別是城門口的區域,居民眾多,形成規模龐大、與城內面積不相上下,甚至超過城內的建筑區域。這樣一來,遇有戰亂,城外的建筑與人民還不能不去保護,但城內空間有限,就需要增建關城或者外城。
清乾隆四年(1739年)《武安縣志》舊城圖,可見城池規模極為有限
建筑外城的資金來源往往來自于民間的捐款,城池外部眾多的人口,也意味著可以收攏到足夠的建設資金。擁有眾多的需要保護的人和物,就可以收上足夠建設外城的資金,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
武安在歷史上有著名的“武安商幫”,其商業范圍稱為“南綢北藥”,經商范圍覆蓋東北以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山西、甘肅等十幾個省,縣內流動人口眾多、城市經濟發達,一個小小的周長僅“三里二百七十步”的城池,是無法滿足防御形勢的需要的,于是武安外城就應運而生了。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我國其他地方也存在。
民國時期的臨清縣城區圖,可見內外城
山東省臨清市,因京杭大運河所經,并且是鈔關所在地,明清時經濟極其繁榮,在建有周長“九里有奇”州城的基礎上,又于明朝正德年間,建設了“延袤二十里”的“羅城”,也就是外城。
山西汾陽市也是如此,明清為汾州府治,地處交通孔道,有“秦晉旱碼頭”之稱,再加上釀酒、醋業發達,人們對生命財產安全的防御要求也是極高的。不過和武安、臨清建設外城不同的是,汾陽在城池四個城門處分別建了四個防御能力與主城不相上下的“關城”,但此“關城”與其他建有“關城”的地方相比,從城墻規模與防御能力上,則更像是主城的四個“分城”,也算是外城的一種。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衛星圖,山西汾陽的四個外城
或許是一個巧合,武安、臨清、汾陽三地,分別位于冀、魯、晉三省,都有著相同的情況,也都建設起外城。不過,在其他地方,其實也有外城的,比如河北的臨漳縣、魏縣,山東省的金鄉縣,但這些外城更像是河堤性質的存在,用來防御漳河與黃河的泛濫,年代久遠,蹤跡難尋了,僅僅在各地縣志中存在“外城”兩字,但其建設規模什么的信息,卻絲毫不見。
除了上述的情況,各地絕大多數只是有一座城,而無外城。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