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多點在看防失聯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與單位
不久前一篇論文引發一定關注。出于安全考慮,我就不說具體哪個研究了。如果眼疾手快順便又比較有錢的,大概有幸看到某媒體的報道,沒訂那個雜志或者看得不夠快的大概都沒看到。
那項研究檢測兩個地方一些血液樣本里的某金屬元素含量,測出來不僅一個地方比另一個地方高很多,而且高的那個似乎到了需要關注安全性的級別。該研究采用的血液樣本也比較敏感,對應準媽媽和新生兒。引發關注很正常。
其實那個研究得到的某金屬血液含量數值我覺得有商榷余地,需要做更多研究,沒必要特別恐慌。話說回來,有時候一些動輒讓人說不讓人看的處理方式,反而更容易引起猜疑。
別的不再贅述,直接討論為什么我覺得該研究需要商榷。
論文重點關注的金屬元素如今隨著新能源發展變得日益重要,相關礦產的開采未來幾年還會大幅增加,我們生活中的接觸也必然增多。關注人體攝入這個金屬的情況以及安全性很有必要。
巧的是,該金屬元素廣泛用于精神疾病治療。也是由于此醫療用途,我們對該金屬在人體內的安全性、毒性有一點基本的了解。這個金屬用于精神疾病治療時的治療系數非常低,也就是有療效的藥物濃度距離產生毒副作用的藥物濃度差距很小。
因此,在實踐里,如果使用該金屬治療,需要定期檢測體內此金屬濃度,目標是血清濃度維持在 0.6 to 1.2 mEq/L。mEq/L是金屬離子的濃度單位,為了方便比較,換算成質量,4.2-8.4 微克/升(ug/L)。好像有些新的治療指南將該金屬的治療維持濃度下限調整到0.4 mEq/L,不過這與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無關,不展開了。
如果該金屬血清濃度超過1.5 mEq/L(10.5 ug/L)就屬于可能有毒性的劑量了,可見此金屬作為藥品的治療系數真的很低。
這次引發關注的論文里,某個地方準媽媽血清里檢測出的某金屬平均值有一年是13,有一年是11 ug/L(均在過去五六年內)。和新生兒密切相關的臍帶血濃度類似。理論上和毒性劑量差不多,顯然需要警覺。
可是正是如此高的濃度,令我有點懷疑。
上面說了,這個金屬的治療系數很低,血清濃度超過10.5 ug/L就可能出現毒性。這里需要區分一般出現輕度、中度和重度中毒癥狀的濃度。
輕度:10.5-17.5ug/L
中度:17.5-24.5ug/L
重度:24.5ug/L
論文里某地準媽媽的某金屬血清濃度,最高的人,有一年超27,另一年也接近16 ug/L:
該金屬輕度中毒癥狀包括 惡心、嘔吐、嗜睡、震顫和疲勞,中度癥狀為 意識模糊、激動、譫妄、心動過速,重度那可能就是昏迷、癲癇。這項研究里采集的血液大概率應該是健康的準媽媽,我很難想象能檢測出如此高的某金屬濃度。
另外,和很多其它潛在環境毒物一樣,出現該金屬暴露過量的高風險人群會是相關產業從業人員,比如該金屬礦物的開采者。非常巧,我找到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去年做的一個關于某金屬職業暴露和環境風險的海報。
其中提到1980年代美國國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針對從事某金屬加工工人的研究,這些工人每天暴露的大氣內某金屬濃度根據工作種類最高可達18.9-42.4 mg /m3。作為對比,最近發表的那項研究里,某地大氣里某金屬濃度不到10 ng/m3,比那些工人接觸的低了1000倍以上。
即便如此,NIOSH的研究里,絕大部分工人的血清某金屬濃度都在檢測下限之下,即測不出來,少數能檢測出的也在前述提到的醫學治療水平之下。當然,工人們仍然遇到呼吸道刺激等問題。產業工人的接觸水平都未導致血清某金屬超標,在健康的準媽媽們身上檢測出已到中毒水平的某金屬含量,多少需要存疑。
順便說一句賓大的研究也是NIOSH提供經費支持,這屆美國政府正在大幅削減包括NIOS在內各個健康相關研究單位的財政支持,甚至要關停環保署EPA的研究部門。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我覺得這很令人擔憂。
回到檢測出某地人群里血清某金屬超標這項研究。該研究推測說某地存在未知的人類活動導致的某金屬來源。不能說這個推測絕對不可能。只是單純從可靠性角度,其一,該研究檢測出的某金屬濃度已經對應部分受試者有中度到重度中毒;其二,過往研究里明確有高職業暴露的人群里都未檢測到如此高的血清某金屬濃度。這應該讓我們警惕不要過度解讀、依賴這項研究。
即便存在未知的某金屬來源,導致該研究中查出來的高血清濃度。從這個來源到血清,總要有個攝入途徑吧?對于一個普通人,包括某金屬在內各種金屬元素,常規攝入途徑只有飲用水、空氣、食物(過往研究認為普通人90%的某金屬攝入來自谷物蔬菜)。
好比說環境中的砷污染導致砷中毒,那也得有從環境到人的路線吧。比如土壤里砷含量超標,水稻會富集砷,人吃米飯時攝入過量砷。那檢測土壤或大米都應該能檢測到砷偏高。
這項研究里,某地的水、大氣、食物某金屬含量都無大的偏差,不管是什么未知來源,如何進入人體?
這不是說我們應該忽略某地的血清某金屬含量研究,恰恰相反,我們需要更多此類研究。賓大那項研究里也提到隨著某金屬的使用越來越廣,過去的職業暴露風險研究已經過時,需要有新研究來分析某金屬的環境影響。
比如,從事某金屬開采的礦工——中國是該金屬最大開采國,運用該金屬的產業工人,需要有完善的職業暴露風險評估。如今74%的某金屬是用于與新能源密切相關的某類電池,真正的清潔能源應該要維護人的健康,而不是以人的健康為代價,這里的人既包括某地的準媽媽、新生兒,也應該包括那些礦工、產業工人、回收業從業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如果存在職業暴露的后者都有健康保障,其它普通人的健康就更無虞。
但是我們解讀、應用任何一項研究的結論時,都需要有思辨,要考慮支持這些結論的證據是什么,是否充分,有沒有缺陷或是漏洞。
盲從他人結論,和阻斷討論,最終都在威脅思辨能力,貽害無窮。
訂閱關注防失聯
前沿醫藥,請關注
參考資料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99992/
h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12959
https://publichealth.jhu.edu/sites/default/files/2024-10/Occ_Env_HealthImpactsofLithiumMiningProcessing_Final.pdf
更多精彩內容見Youtube:Y博的科普園
Y博也有播客了,歡迎關注《說醫解藥》
小宇宙、蘋果播客、Spotify同步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