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帆書 · 李戈
“不去上學行不行?”每到開學季,這句話就成了不少孩子的口頭禪。
然而,當這句話從玩笑變成現實,家長們開始慌了。
最近,全國各地的“拒絕上學門診”又排起了長隊,孩子們用頭痛、腹痛、嘔吐等身體癥狀,無聲地抗議著上學的壓力。
當看到網上瘋傳的“拒絕上學門診”的新聞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覺得有些好笑——居然還有不想上學也要看醫生的科室?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孩子不想上學總是被貼上“懶惰”“不愛學習”的標簽。
要是這算一種“病”,那“罵一頓”就是藥方;要是效果不佳,就再“揍一頓”。
但事實上,事情似乎并不那么簡單。
相關門診的醫生認為,家長和社會都不應該輕視“拒絕上學”這個行為。
“拒絕上學現象并非簡單的叛逆行為,每個孩子的拒絕上學行為都是他們對困境發出的信號。”
之前看過這樣一篇報道,開學熱潮剛退,9月3日,趙女士的13歲寶貝女兒卻在校園里突然暈倒在地。
接下來的日子,頭暈伴隨不自主的顫抖成了她的日常。
從縣城到市區,醫院跑了個遍,得到的答復卻如出一轍——“缺鈣”。
輸了五天鈣液之后,重返校園的女兒非但沒好,視力還仿佛一夜之間“罷工”,坐在教室第一排卻說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這一個月,趙女士與女兒仿佛陷入了一個無盡的循環:醫院-好轉-學校-復發。
心急如焚的她們,甚至奔赴北京來查心臟,最后連藥都沒有開。
每次踏入醫院大門,趙女士的心情都五味雜陳:“又怕檢查出來病,又怕檢查不出來病。”
直到10月14日,順義一家醫院的精神心理科成了她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趙女士起初半信半疑:“我認為她心理沒毛病”,但是“只剩這一個(科)了,那就看看吧?!苯Y果做了兩百多道測試題后,一張“中度抑郁”的診斷書讓趙女士震驚不已。
醫生建議先吃藥觀察。那天下午,她又掛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神經內科,做了視頻腦電波;
在網上看到別人推薦北京兒童醫院有“拒絕上學”門診,她又補了個號,“有一個科,我就想給她掛掛看,興許能給她看好了。”
現在的社會發展實在是太迅速了,肉眼可見的我們的教育也在一路“升級打怪”,但我們也能明顯感覺到,孩子們面臨的挑戰也在不斷刷新。
現在,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厭學可不是簡單的“孩子懶”或者“品德有問題”,背后其實藏著更復雜的原因。
在爺爺奶奶那輩人眼里,能有學上簡直就是“中了大獎”,必須倍加珍惜。
到了父母這一代,讀書幾乎是改變命運的“金鑰匙”。
但到了這一代孩子身上,上學卻好像變成了一副沉重的“擔子”。
學者陳玉霞團隊對廣州市6369名中小學生做了一項調查,結果讓人驚訝:有拒學潛在風險的學生占比高達22.5%,而且這個比例還隨著年齡增長一路攀升。
“拒絕上學”可不是小情緒,而是一種心理信號,也被叫做“學校恐懼癥”,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咋樣,性格是乖巧還是調皮,甚至不管智力水平如何,都有可能中招。
有的孩子成績超棒,平時也挺懂事,卻突然不想上學了;有的孩子可能行為發育有點小問題,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們出現的頭痛、腹痛、嘔吐等身體上的癥狀實際屬于心理問題軀體化的表現。
有學者曾經做過案例的調研,發現影響孩子拒絕上學的因素主要有這幾種:
1.青少年自身的獨特氣質
很多不想上學的中學生,天生就自帶“敏感體質”。
有家長說:
“這孩子吧她就是比較敏感,要面子,我覺得心理素質不是太好,抗壓能力各方面比較弱。
一直到上小學,老師反映就是動不動就哭。那時候也會完成不了作業,偶爾有一次半次的或者有什么沒做好的,老師一說她就在那不吭氣的哭?!?/p>
不想上學的孩子,很多都是完美主義者。
他們特別受不了自己比別人差:“就是學習成績或者說成果上,我總會覺得如果我要比別人同學差的話,就好沒面子?!?/p>
2. 壓力爆棚的校園生活
對學生來說,作業和考試就像“家常便飯”,成績和排名更是時刻在耳邊敲鼓,催著他們往前沖。
尤其是小升初、初升高,還有初三、高三的升學壓力,簡直讓人喘不過氣。
尤其是在那種“尖子班”的學生,周圍全是學霸,自己又想拿個好成績,結果直接崩潰了,只能熬夜趕作業。
時間長了,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太菜了?別人怎么都那么輕松?”這種惡性循環,最終把孩子徹底擊垮。
還有一些孩子和老師關系緊張,感受到自己被誤會、被針對。
有的女孩子就因為喜歡跳舞,被班主任誤會“帶壞”其他同學。班主任不僅當眾指責,還讓全班同學對她評頭論足。
孩子感覺到好像自己做了什么大錯事,課后還得被同學追問,也讓孩子一度選擇逃避,不去學校。
3. 糟心的家庭環境
之前的熱播劇《小舍得》里,學渣夏歡歡簡直是“趕班專業戶”。
她媽給她安排了一堆課外班,她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結果有一天,夏歡歡離家出走了。
找到她的時候,她哭得稀里嘩啦,直接質問媽媽:“你到底是愛我,還是只愛那個學習好的我?”
學霸顏子悠也沒逃過這一劫。他成績好,本來是媽媽的“驕傲”,可這反而成了他的“緊箍咒”。
每次考試,他都緊張得不行,壓力大到快爆炸。終于有一次,他忍無可忍,直接把試卷撕了,桌子一掀,頭也不回地沖出了考場。
不想上學的孩子,和父母之間要么矛盾重重,要么關系疏離。
在這些家庭里,氣氛緊張得能掐出水,父母自己心里就一堆負面情緒,孩子也只能被迫“接盤”。
面對孩子的困境,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正視孩子的困境,和他們一起丟掉“病恥心理”。
別再把孩子的厭學、情緒低落當成是“矯情”或“無病呻吟”,這可能是他們內心深處發出的求救信號。
我們要做的,是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他們的對立面。
1.尋找專業幫助
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低落甚至拒絕上學的情況時,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生氣或指責,而是冷靜下來,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
可以先和孩子進行一次坦誠的對話,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
如果自己實在沒辦法解決,不妨找專業人士幫忙,比如心理咨詢師、學校的心理老師或者專業的兒童心理醫生。
他們有專業的知識和經驗,能幫我們找到問題的根源。
2.關注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內心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有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學業壓力太大,有的可能是因為在學校遭遇了挫折,還有的可能只是需要更多的關注和理解。
家長要做的,是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們。
比如,孩子可能并不喜歡畫畫,但卻對音樂特別感興趣,那就尊重他們的選擇,給他們更多嘗試的機會。
孩子可能在學業上表現得不那么出色,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在其他方面沒有閃光點。
家長要學會發現孩子的優勢,當孩子在這些方面取得進步時,一定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哪怕是一點小小的進步,比如多做了一道數學題,或者主動打掃了房間,都要大聲表揚他們,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努力被看見了。
3.帶孩子多換換環境,走出家門
有時候,孩子的情緒低落可能是因為長期處于同一個環境,缺乏新鮮感。不妨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換個環境。
比如周末去郊外踏青,或者去博物館、科技館開闊視野。
新鮮的環境不僅能讓孩子放松心情,還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拓展活動。
還可以從一些細節上來入手。
讓孩子每天安排一些運動時間。比如跑步、打球或者騎自行車。運動不僅能讓孩子身體更健康,還能幫助他們釋放壓力,改善情緒。
根據孩子情況調整上學時間。如果孩子因為壓力太大而拒絕上學,可以和學校老師溝通,適當減少上學時間。
比如先從半天開始,等孩子適應后再慢慢增加。這樣既能緩解孩子的焦慮,也能讓他們逐漸恢復上學的節奏。
靈活決定是否參加考試??荚囉袝r候是孩子的“壓力源”,如果孩子在考試前表現出極度焦慮,可以和老師商量,暫時讓孩子跳過這次考試,或者用其他方式來評估他們的學習情況。
畢竟,考試只是學習的一個環節,而不是全部。
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困境,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而要用心去理解他們,用愛去支持他們。
孩子就像一顆顆脆弱又敏感的小樹苗,需要的不是強硬的修剪,而是耐心的澆灌和溫暖的陽光。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藏,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成績上的肯定,更是心靈上的陪伴和理解。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我們要做的,是點燃孩子內心那把對生活的熱愛之火,而不是用壓力將他們逼入絕境。
蹲下來,和他們平視,用真誠的對話代替責備,用溫暖的擁抱代替冷漠,用愛和耐心為他們撐起一片天空。
點個「在看」,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作者 | 李戈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