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都有這樣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我常思考這種思維到底是從哪里來,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二元思維在對待胡適和魯迅的問題上顯得極其突出。
在課本上出現的形象,魯迅是正面的,是完美的,是神一般的存在。當一個人活生生的人一旦被塑造成了神一般的存在,往往就需要警惕了,警惕其到底是不是神,警惕其還是不是人。
神,是完美的,且不容出錯,甚至就是沒有任何瑕疵的,這反而是不正常的。比如在中國人的文化里,性是比較下流的存在形式,那么神一樣存在的魯迅就沒有性了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有了神,必須有鬼。總不能都是神吧。于是,當神被塑造起來的時候,那也同樣需要鬼。魯迅是神,那么就要塑造一個鬼,胡適就是這樣的存在了。于是乎,批判接著批判。
問題是這個鬼,人家又不在你身邊,那就批判跟他有關系的人吧。于是,二元思維就這樣的形成起來了。在這樣的形成過程中,無論是神,還是鬼,都是人為的,都是塑造的,都是不真實的。
如果回歸不到人的本來面貌,我們永遠認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長期以來,我對胡適的態度就是這樣的。既然魯迅是神了,那胡適必然是鬼了。直到在大學里讀了無數的胡適的書,覺得這人這思想才堪稱進步思想。
當然,作為文學家的魯迅,也很喜歡,他的散文,他的小說作品,每每閱讀,都覺得心驚,尤其是這么多年以后,再讀《狂人日記》,簡直像昨天,太真,太震撼,太寫實了。
或許,作品的穿透力就是如此。如果能夠穿越古今,如果能夠震撼心靈,那么必然是偉大的作品。那么問題也來了,胡適和魯迅難道我們不能同時喜歡嗎?為什么非要做出一個選擇呢?不明白。
一邊是胡適,一邊是魯迅,既然都是新文化運動時代的佼佼者,那么我們都可以喜歡,無論是作品還是人品,都可以汲取其思想上的偉大部分,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帶著情緒,必須選擇的時候,往往就會發生扭曲,且會錯過無數的偉大的人物的思想,當然這又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尤其是發生在抗戰時期的那些人物們,他們的每個存在,都值得去深入挖掘。
靠塑造神來推進人思想的一致性,往往是徒勞的,但依舊能夠實現一段時間,比如滿清時代的故事就是那么一回事,而依靠常識來塑造人的思想的時刻,才能夠向著現代文明靠近。
喜歡誰,本是一種價值選擇,喜歡這個,喜歡那個,都是可以屬于自由的范疇之內,這種喜歡必須來自我心,而不是別人告訴你,你必須喜歡誰,這樣的喜歡扭曲了自己的價值。
胡適和魯迅,都可以喜歡,而那些寫出偉大作品的人物吧,他們的作品很偉大,堪稱一流。但是他們的人品往往是放蕩不羈的。假如把他們塑造成神,那就要打臉了吧。
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