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月金融數據顯示:前兩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6.14萬億元。按照分部門來看,住戶貸款增加54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323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785億元。但是,如果從過往10年來看,1-2月中國居民累計新增貸款同比下降則是86%。那么,出現這一現象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居民債務收入比已達全球最高水平,負債能力觸頂。
中國家庭債務收入比2023年達到144.8%,遠超美國(114%)、日本(103%)、歐盟(88%)等主要經濟體。這一比例意味著居民收入中近1.45倍用于償債,債務壓力已接近極限。
高負債率導致居民進入“資產負債表修復”階段,主動減少借貸以降低風險。2020年居民新增貸款8.56萬億元,2025年前兩月僅547億元,累計下降96.1%。
也就是說,普通家庭負債率遠超收入,每月工資大半用于還貸。即使利率再降,人們也不敢輕易借錢,因為“借了也還不起”。
2、收入預期不穩與通縮環境抑制消費信貸需求。
收入不確定性,2024年個人所得稅同比下降1.7%,靈活就業占比從2019年的8.4%增至2024年的15.2%,就業穩定性下降直接影響償債信心。
靈活就業者(如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無社保、收入波動大,更傾向于存錢而非消費。數據顯示,98%的普通人人均存款僅2.65萬元,但這點錢只夠應急,不敢亂花。
通縮壓力,2023年二季度以來GDP價格縮減系數持續低于100%,資產價格(房價、股市)和消費品價格全面下行。2025年1-2月CPI同比下降0.1%,PPI下降2.2%,通縮預期增強現金持有意愿。
3、法律與社會文化對負債者相對嚴苛,抑制借貸意愿。
房價、手機、汽車等價格下跌,反而讓人推遲消費,等待“更低價”。這與通脹時期“越漲越買”形成鮮明對比。
制度限制,當前我們仍然缺乏個人破產制度,債務違約可能導致唯一住房被拍賣、養老金被查封,甚至社會性死亡。相比之下,發達國家普遍通過債務豁免機制緩解負債者壓力。
法律對負債者的相對嚴苛懲罰如查封養老金,會讓普通人視貸款為“高風險行為”。社會輿論壓力也加劇了“無債一身輕”的心態。
現對嚴苛環境下,居民對新增債務的恐懼加劇。2025年前兩月居民存款增加6.13萬億元,同比增長6.8%,而貸款僅增547億元,形成“存多貸少”的避險模式。
4、政策刺激效果邊際遞減,信貸結構失衡。
政府主導的社融增長,2025年前兩月新增社融中政府債券占比75%,私人部門(企業+居民)貢獻不足。居民貸款占比僅0.9%(547億元/6.14萬億元),企業貸款占94.7%。
利率工具效應減弱,盡管5年期LPR從4.65%降至3.6%(降幅22.6%),但居民新增貸款持續萎縮,顯示利率彈性已趨近于零。
可見,當前我們真正應該做的其實不是鼓勵貸款,而是從“刺激負債”轉向“提高收入”:
- a、短期財政發力:減免社保費、提高國企利潤上繳比例,直接補貼居民收入。
- b、長期制度優化: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如靈活就業者醫保),降低居民儲蓄的“預防性動機”。
- c、結構性改革:通過稅收調節收入分配(如提高富人資本利得稅),縮小貧富差距。招商銀行數據顯示,2%的富人持有77%的存款,而98%的普通人存款僅占23%,收入不均嚴重抑制整體消費。
最后,我們再通過物價與社零數據做下對比,其中,2月居民部門貸款邊際變化確實出現明顯的變差,2月社融數據里居民短貸和中長期貸款,同比分別下降2741億和1150億。同時,物價和社零數據的前兩個月的變化,也都出現了明顯弱于同期的表現;不包含在校學生的16-24/25-29歲的失業率也明顯高于同期和前值,而且處于短期的高位?,F在還沒看到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數據,估計很可能繼續之前的大型/小型企業利潤下降、甚至大中小型企業利潤均下降的情況。
因此,我認為,居民(和企業)部門的就業/收入預期均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其貸款是不太可能增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