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蘇一男子自創了一種新型方式用來養殖黃鱔,畝產量高達一萬多斤,到了2022年通過養殖黃鱔,他的年收入更是高達600多萬,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的主人公名叫王忠華,江蘇省張家港市人,他是個正兒八經的黃鱔迷,從小就喜歡在池塘邊捕捉黃鱔。
成年之后,為了謀生他離開了農村,一直在外打工了二十多年,2008年他無意間了解到了黃鱔養殖,他發現養殖黃鱔的利潤很豐厚,于是在2009年他返回了自己的老家,開啟了自己的黃鱔養殖之路。
一開始,他先是在老家承包了一片土地,買了1000多斤黃鱔苗,開始在水泥池里養殖黃鱔,然而一周之后,他買來的黃鱔苗竟然全死了。
為了查明死因,他幾乎全天都待在養殖場里觀察黃鱔,一年多的時間里,黃鱔死了一批又一批,多年來攢下的積蓄也全部賠了進去,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原因。
原來,到了夏天以后,水中的溫差大,中午的時候水溫最高能達到30多度,到了晚上水溫就會降低,而這時黃鱔就會產生應激反應,有的黃鱔無法適應就會死掉。
再加上,由于黃鱔喜陰怕光,于是他便在養殖池里放了大量的水葫蘆,水葫蘆雖然能起到遮陰的作用,但水葫蘆也會與黃鱔爭奪水中的氧氣,進而導致黃鱔缺氧死亡,那么他該怎么解決這兩個問題呢?
王忠華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成功找到了黃鱔死亡的原因,但此時他已經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為了繼續養殖黃鱔,他又做出了一個瘋狂的舉動,他賣掉了自己在縣城里唯一的一套房子,斬斷了自己最后的退路。
有了資金的支持,接下來他通過兩個方法,成功解決了黃鱔大量死亡的問題,由于忽冷忽熱的溫差會對黃鱔造成應激反應,于是他想到了在大棚里養殖黃鱔。
他先是在大棚頂部安裝了遮陽板,還在大棚里設置了通風口,這樣就可以更好的控制大棚內的溫度,黃鱔就不會因為水溫的問題而產生應激反應了。
由于黃鱔喜陰怕光,他又自創了“葡萄、黃鱔立體種養”模式,葡萄藤既能給黃鱔遮陰,還不會與水中的黃鱔爭奪氧氣,這樣就做到了兩全其美。
通過這兩個養殖妙招,黃鱔的生存環境立馬得到了改善,黃鱔的存活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但很快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雖然黃鱔的存活率提高了,但王忠華卻發現自己的黃鱔生長的很慢,幾個月的時間只能長到二兩左右,這樣的黃鱔在市場上賣價很低,如果想要靠黃鱔賺錢,就必須要讓黃鱔快速長大。
而人工養殖的黃鱔之所以長得很慢,是因為黃鱔天生愛打斗,為了爭奪食物,黃鱔總是互相攻擊,導致黃鱔的生長速度變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想到了仿野生養殖黃鱔,由于野生黃鱔平時都住在彎曲的洞里,于是他打算為黃鱔設計一個鱔巢,組成一個黃鱔“公寓”,這樣每條黃鱔都有獨立的生長空間,黃鱔也就能長得更大。
為了搞研究,王忠華把賣房子的錢都用完了,于是他只好四處找親戚借錢,可是壓根就沒人借給他,那么他該如何解決眼前的困境呢?
無奈之下,王忠華找到了當地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陳慧君幫忙,向他講述了自己的困境,陳慧君了解到他需要資金,表示愿意把家中60萬存款拿出來借給他,這件事讓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就連王忠華也十分感動,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好黃鱔養殖,將來好好報答他。
有了主任的支持后,他又開始了繼續研究,又經過了兩年的實驗,這次王忠華終于做好了黃鱔公寓。
這一次,他的鱔巢模板采用的是一種乙烯環保材料,他根據黃鱔的生活習性,設計出了直徑為3.5厘米的S形凹槽模板,將模板有序地拼接在一起,這樣就會形成諸多洞穴,然后將凹槽模板的中間區域掏空,這樣黃鱔就有了獨立空間。
經過改造過后,王忠華飼養的黃鱔兩個月就能長到半斤重,一個黃鱔公寓就能夠產出200多斤黃鱔,畝產量也增長到1萬斤左右,憑借這兩個養殖妙招和自創的黃鱔公寓,王忠華的養殖事業搞得是風生水起。
進入夏季以后,很多黃鱔養殖戶無法提供大量的黃鱔,而王忠華通過特殊的養殖方法依舊能夠供應黃鱔,而且他的黃鱔個頭很大,一斤價格要比野生黃鱔還要高出十多元,而且他的黃鱔在市場上很受經銷商的歡迎。
之后,王忠華還想到了發展旅游業,通過網絡吸引游客和經銷商來基地參觀他的養殖模式,他還在現場組織抓黃鱔的比賽,大家玩的是不亦樂乎,到了2022年通過養殖黃鱔他的年收入更是高達600多萬元。
那么,對此大家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