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天,我和一位老朋友——某制造企業的財務總監老張——喝茶聊天。
他苦笑著跟我說:“老板天天喊降本增效,可我們財務團隊連生產線上的機器都不會開,技術部門的代碼更是看不懂。這讓我怎么精細化管理啊?”
老張的困惑,其實是很多企業財務部門的縮影。 降本增效,聽起來簡單,誰不想成本低一點、效率高一點?
但真要做起來,老板不點頭,部門不配合,財務再努力也像是“隔著玻璃敲鐘”——看得到目標,卻摸不到門道。
降本增效不是財務一個部門的獨角戲,而是整個公司的戰略課題。
財務想通過數據驅動精細化管理,老板得先想明白:到底要降什么本?增什么效?
這就像開飯館,廚師問老板:“是要省菜錢,還是多賣幾桌?”如果方向不清,再好的財務團隊也只能干瞪眼。
今天,跟大家聊聊降本增效的底層邏輯和落地方法。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找到屬于自己企業的答案。
降本增效,難在哪?
一、降本增效的方向,得老板定
我常跟企業老板說,降本增效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得從頂層設計開始。
財務部門可以是“軍師”,但主導者必須是業務部門。
為什么?因為財務懂數字,卻不一定懂技術、不一定懂生產。
降本增效的方向,得根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定。
比如,研發型企業,像華為、特斯拉這樣的公司,成本大頭往往在技術研發上。研發一款新產品,前期投入動輒幾億,甚至幾十億。
如果財務不懂技術,只會盯著報表喊“研發費用太高”,那可能是“殺雞取卵”。
真正的降本增效,應該從源頭抓起——優化研發流程、減少無效試驗、提升技術轉化率。
研發部門得站出來,和財務一起算清楚:哪些投入能換來市場回報?哪些是打水漂的浪費?
再比如,制造型企業,像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巨頭,成本核心在生產環節。
原材料采購、生產效率、庫存周轉,這些都是降本增效的“主戰場”。
財務要做的,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批預算”,而是走到車間,和生產部門一起摸清楚:哪臺機器效率低?哪個環節浪費多?只有業務部門帶著財務走,降本增效才能有的放矢。
一句話:老板要想明白,降本增效是“研發先行”還是“生產為王”。方向錯了,財務再精細,也是白忙活。
二、為什么說降本增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降本增效,說白了,就是“花更少的錢,辦更多的事”。
道理誰都懂,可為什么99%的企業做不好?我總結了三個關鍵詞:協同、專業、戰略。
需要各部門協同
降本增效不是財務一個部門的事,而是全公司的“接力賽”。 研發覺得自己的項目不能砍,生產覺得自己的設備不能停,銷售覺得自己的預算不能少。結果呢?財務夾在中間,像個“夾心餅干”,誰都不得罪,誰都不滿意。我見過一家企業,老板拍板要降成本,結果各部門推諉,最后財務只能硬著頭皮裁了幾個臨時工,成本沒降多少,士氣倒是跌了一大截。協同不順,降本增效就是空話。
需要夠專業
降本增效不是“拍腦袋”的事,得有專業的方法論。
比如,研發部門得懂技術評估,知道哪些項目有潛力;生產部門得懂精益管理,知道哪里能省工時;
財務部門得懂成本分析,知道每一分錢花在哪里。缺了專業支撐,降本增效很容易變成“瞎折騰”。
我認識一位制造業老板,為了降成本,把生產線上的高級潤滑油換成了便宜貨,結果機器故障率翻倍,最后損失比節約多了一倍。專業的事,得交給專業的人。
如果不夠專業,就請外部顧問
如果企業內部沒這個能力,別硬撐,可以請外部顧問公司。 別覺得花錢請顧問是浪費,其實這是“花小錢賺大錢”。
我有個客戶,是一家中小型制造企業,找了顧問公司優化供應鏈,結果一年省了500萬,比自己摸索強多了。顧問帶來的不僅是方法,還有經驗和視角,能幫你少走彎路。
降本增效是公司重大課題,不是某部門得任務
降本增效,不是財務部門或者某個業務部門的KPI,而是整個公司的戰略目標。
老板得親自掛帥,把各部門擰成一股繩。 否則,部門各自為戰,今天研發省了錢,明天生產超了支,最后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三、降本增效先從研發入手,還是在生產入手?
降本增效到底從哪入手?這得看企業的“命根子”在哪。
研發型企業,得從源頭抓起;生產型企業,得從過程優化。舉個例子:
研發型企業:一家新能源電池公司,研發費用占總成本的60%。他們發現,很多實驗項目重復立項,浪費嚴重。后來財務和研發一起梳理,發現30%的項目可以合并,不僅成本降了20%,新產品上市還提前了半年。這就是從研發降本的威力。
生產型企業:一家服裝代工廠,生產效率低下,庫存積壓嚴重。財務和生產部門合作,引入精益生產,把生產線重新排布,庫存周轉率提升了50%,一年多賺了300萬。這就是生產優化的效果。
所以,降本增效不是“一刀切”,得因地制宜。研發還是生產,老板得有戰略眼光,平衡短期收益和長期發展。
如何落地降本增效?
說了這么多,降本增效到底怎么干?我提三點建議,既實用又可復制:
1. 定方向:找準企業的“成本痛點”
老板得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成本最高的環節在哪里?
哪些環節的效率可以提升?
比如,研發型企業,就盯著技術創新;制造型企業,就盯著生產流程。方向定準了,財務才能帶著業務部門有的放矢。
2. 搭團隊:讓財務和業務“抱團作戰”
財務不能當“甩手掌柜”,業務也不能當“孤膽英雄”。
我建議老板組建一個“降本增效小組”,財務負責數據支持,業務負責落地執行。
比如,研發部門提方案,財務算回報率;生產部門找瓶頸,財務給優化建議。團隊協作,才能把降本增效干成。
3. 用工具:數據驅動精細化管理
財務的優勢是數據,老板得讓財務把這把“利器”用起來。 比如,用ERP系統追蹤成本流向,用BI工具分析效率瓶頸。
別小看這些工具,我見過一家企業,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采購環節多花了10%的冤枉錢,優化后一年省了400萬。數據不騙人,用好了就是降本增效的“導航儀”。
降本增效不是讓公司勒緊褲腰帶,而是要把錢花在刀刃上。就像家里過日子,聰明的媽媽不會不讓老公孩子吃飯,而是會扔掉過期的食物、修好漏水的水龍頭、貨比三家買好菜。總結三句話:
省該省的錢,花該花的錢(研發該投入還得投)
要算大賬,別摳小錢(省了培訓費,可能多出事故)
眾人拾柴火焰高(千萬別讓財務孤軍奮戰)
下次開會別再說“大家要降本增效”,改成“咱們來找找哪里在漏錢”。
只要方法對了,你會發現:公司省下的錢,夠給所有人發獎金;多出來的利潤,能讓企業活得更滋潤。這不比天天吵架強多了?
大志 簡介
企業財稅顧問 | 高級會計師 | 中國注冊稅務師
擁有20年豐富的財務管理實戰經驗,曾服務于中國企業500強及知名互聯網上市公司;
曾擔任上市公司、電商、制造業及物流集團的財務總監,具備跨行業、跨領域的深厚管理背景。
在財稅體系建設、預算與經營分析、業財融合實踐及稅務規劃等關鍵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實操經驗。
憑借扎實的財務基本功和卓越的戰略眼光,致力于幫助企業優化財務管理,提升綜合競爭力,推動業務持續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