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重1.7克!我國科研團隊成功開發
3月22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發布消息稱,該院研發了一款重量僅為1.7克的頭戴式成像顯微鏡。這項技術可能帶來一些潛在挑戰,包括進一步提高成像景深和速度,并探索融合多光子熒光顯微成像等其它模態。此外,在腦機接口應用方面,如何準確解析大腦功能活動以提供科學依據仍需深入研究。相關成果已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為后續研究設立了新方向。
新華社權威快報|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啟動建設
廣州啟動建設的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是中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重要項目,計劃用4.5年時間完成建設。雖然該設施旨在推動生物醫藥研究的新范式,但其實際效果和影響尚待觀察。此外,該項目的龐大規模及復雜技術可能帶來高昂的成本與技術挑戰。面臨多組學、先進成像等前沿技術的研發壓力,這些因素可能成為后續進展中的潛在問題。
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啟動建設
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在廣州啟動,旨在通過繪制細胞動態演化圖譜和構建數字細胞AI模型來催生生物醫藥研究的新范式。這一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牽頭,將利用創新技術與裝置進行細胞樣品保活存儲及空間多組學研究。然而,目前全球創新藥研發面臨耗時長、耗資大的挑戰,且臨床成功率低。此設施有望解決這些問題,通過患者細胞信息打造"數字患者",實現精準治療。
Advanced Science|上海科學家實現全球首個高精度完整肝臟三維病理圖譜
近日,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臨港實驗室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創新成果,構建了全球首個高精度完整肝臟三維病理圖譜。該研究揭示了肝纖維化的空間分布特征,其中中央靜脈周圍的脂肪變性和膠原沉積尤為嚴重。此外,團隊通過深度學習技術提高病理分析效率,發現脂肪變性肝細胞體積比例顯著增加。這一技術突破為精準識別病理特征、理解肝纖維化機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為肝臟疾病診斷與治療帶來潛在挑戰。
Cell:改寫真核生物起源!阿斯加德古菌中發現真核生物專屬細胞骨架
2025年3月21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在《Cell》期刊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首次在“阿斯加德”古菌中發現了真核生物特有的微管結構。這一發現顛覆了微管僅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傳統認知,并為真核生物起源提供了新的證據。研究表明,古菌中的微管蛋白能夠自主組裝成微管,而無需復雜的伴侶蛋白支持,此發現可能為新型生物材料的開發帶來靈感。這些結果對生命進化樹的更新和真核生物起源的再理解具有重大影響。
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揭示水稻細胞免疫圖譜
3月24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劉俊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發表關于水稻細胞免疫反應的研究。該研究利用單細胞核轉錄組測序和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分析水稻在稻瘟菌侵染時的細胞響應模式。研究發現水稻維管組織對稻瘟菌侵染有較強免疫力,但激素途徑貢獻較弱。這為進一步挖掘抗病免疫基因提供了數據基礎,推動水稻抗稻瘟病研究的發展。
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啟動建設,將研制試毒試藥數字人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于3月25日啟動了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的建設。該設施旨在通過解析人體細胞全生命周期的動態演化過程,構建高精度單細胞級別的數字生理人大模型。在新藥研發中,這一設施有望通過模擬疾病細胞譜系演化,解決動物模型無法有效模擬人類生命系統反應的問題,從而提高藥物研發成功率。此舉標志著向生物醫學數字化時代邁出了重要一步,引領細胞譜系研究領域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