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2025年全國兩會中提出的“全面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創新”。為此,上饒市廣豐區教體局以“科技+文化”浸潤相融合,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于3月24日成功落地“辛棄疾AR數字劇坊”思政課,實現了從“傳統課堂”到“創新實踐課堂”,推動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創新,探索了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
據悉,本課程由廣豐區教體局與成都智云鴻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發,旨在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賦能思政教育提質增效,在教學實踐中深受學生喜愛。
虛實融合 打造沉浸式實踐育人空間
課程依托“紅色廣豐館”虛擬仿真課堂,通過AR技術重現了辛棄疾的虛擬形象,還原了“醉里挑燈看劍”的歷史場景,讓學生與辛棄疾虛擬互動,在“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的意境中沉浸式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本課程設置了9重任務關卡,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場景解謎、知識問答等方式完成任務,在體驗學習中強化團隊協作能力,增進文化認同,筑牢文化根基。這種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課堂限制,拓展了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與陣地,將思政教學內容從單向灌輸轉向多維度互動。
科技賦能 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育人生態
廣豐區教體局計劃開發分級體驗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互動軌跡,智能生成個性化學習報告,構建線上線下聯動的教學新模式。同時,通過數字化手段記錄與傳播課堂教學內容,拓寬教育資源的共享渠道,持續促進思政教育工作和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打造廣豐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塑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絡生態。
協同機制 深化育人實效
本課程創新融合了“科技+文化”理念,既呼應《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中“建設學習型社會,以教育數字化開辟發展新賽道”的要求,也以校內校外一體的實踐路徑,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后續將通過區域聯動,打通不同學段思政教育的銜接通道,聯動社區、文化企業等主體,開展跨學段思政實踐活動,進一步強化課上課下協同的育人機制。
成果與展望 塑造新時代思政教育范式
本課程通過VR/AR、AI等數字技術營造了沉浸式學習場景,讓宋詞文化從“晦澀難懂”轉化為“燈火闌珊處”的鮮活體驗,學生在現實與虛擬之間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鳴與情感觸動。學生李欣感嘆“仿佛開啟了與辛棄疾的跨時空對話”。未來,廣豐區將依托數字技術優勢,持續開發分級課程資源庫,拓展網絡實踐平臺,為不同學段學生提供連貫性學習場景,塑造全域覆蓋、全鏈貫通的育人生態。
這一創新案例標志著上饒市廣豐區在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進程中邁出關鍵一步,是加強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客觀需要,為思政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創新思路。
來源|廣豐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