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巴拿馬運河“命門”交易:商業還是政治?
2025年3月初,李嘉誠家族的長和集團宣布以190億美元將全球43個港口打包出售給美國貝萊德財團,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這兩個港口堪稱全球貿易的“咽喉”,每年承擔全球6%的海運貿易,中國貨船通行量占比高達21%。
交易原定于4月2日完成交割,恰與特朗普政府計劃對中國加征20%關稅的日期重合。長和堅稱這是“純商業行為”,但輿論質疑其背后摻雜地緣政治博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公開宣稱要“奪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而貝萊德CEO芬克與特朗普私交甚篤,更被曝出交易前與美國政府密切溝通。這不禁讓人想問:李嘉誠為何甘冒風險,執意推進?
二、“在商言商”還是“政治押注”?長和的盤算
長和出售港口的邏輯看似簡單:套現優化資產。2024年港口業務收入雖增長11%,但僅占集團總收益9%,剝離后可回籠190億美元現金,降低負債率。然而,交易價格卻暗藏蹊蹺——巴拿馬港口估值僅為年利潤的13倍,遠低于2015年中資收購時的26倍,被指“賤賣”。
有分析認為,長和急于脫手或為規避地緣風險。近年來,美國對中資企業海外港口收購頻頻施壓(如中遠收購漢堡港受阻),而巴拿馬政府迫于美方壓力,計劃收回港口特許經營權。長和此時套現,既能收割30年運營收益,又能避免未來資產被強制征收。
三、中資能否接盤?時間與實力的雙重挑戰
盡管中遠海運等企業被傳有意接盤,但現實阻力重重。首先,交易僅剩10天窗口期,中資難在短期內完成盡調與融資;其次,貝萊德溢價接盤背后或有政治推力,其管理規模超10萬億美元,且在中國持有騰訊、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股份,資金與資源實力碾壓多數中企。
更關鍵的是,美國試圖通過控制港口“卡脖子”。若交易完成,美方可對中國貨船加收單次150萬美元“停泊費”,或通過數據監控施壓,導致中國年增300億美元成本69。
四、中國反制:一張法律底牌與外交博弈
3月24日,中國突然實施《反外國制裁法》,規定對危害國家主權的外國實體可列入反制清單。若貝萊德因交易被認定威脅中國貿易安全,其在華投資(如持有的中企股份)可能受限。此前,中國已對交易啟動反壟斷與國安審查,判定其可能推高中國航運成本、削弱全球競爭力。
外交層面,中方代表團緊急訪巴,促成巴拿馬總統表態“運河主權不容侵犯”;港澳辦與港媒連續發文,痛批長和“見利忘義”。
五、結局預測:交易恐難如期落地
盡管長和堅持推進,但多重壓力下變數陡增:
- 法律風險:中國若援引《反壟斷法》第26條,即便交易未達申報標準,仍可叫停;
- 政治博弈:美國國會已質疑貝萊德壟斷,巴拿馬政府或迫于主權爭議干預;
- 市場信心:長和股價10日蒸發323億港元,股東或臨陣倒戈。
這場交易早已超越商業范疇,成為中美爭奪全球供應鏈主導權的縮影。李嘉誠若一意孤行,恐將付出“失去中國市場”的代價——畢竟,沒有國家背書的企業,終是無根之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