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我國住建部官網宣布:“好房子”有新高度,“3米層高”成為丈量標準,同時強調保障生活空間、優化居住尺度、打造人性化生活場景、完善小區公共設施等舉措并提出居住區公園配置10%-15%的體育活動場地,多措并舉,只為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圖源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
要知道,在3米層高之前,住建部對于商品住宅層高的規定還停留于2011年版《住宅設計規定》中的“住宅層高宜為2.8米”
舊標準,已無法滿足群眾期待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曾言:“宜”是一種建議,各地在具體執行時,層高的高低略有不同,事實上,即便是按照當時最高標準、做到2.8米層高的房子,經過十幾年發展,舊標準也已經無法滿足大家對于改善居住條件的新期待。
案例一:
來自浙江杭州的張女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家現在住房層高就是2.8米,聽起來高度足夠,但實際居住體驗并不太滿意。因為裝修時安裝了中央空調,需要約20-30厘米的高度做吊頂,再加上10厘米高的電地暖,裝修結束后,實際層高只有2.5米左右,感覺很壓抑,2.8米層高的商品房尚且如此,不到2.8米的房子,居住感受更是堪憂。
案例二:
家住上海老破小的樊先生,剛買了一套雙開間朝南的二手房:我們本來以為房間朝南采光就會很好了,但是因為房子層高只有2.7米,非常影響采光,即便我們放棄一切吊頂,只做了10厘米高的電地暖,室內采光時長、光照面積和通風性還是不如人意。
可見“拔高”住宅層高,讓房子“長個”,確實是眾望所歸,在本月初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住建部長倪虹在回答如何建設“好房子”有關問題時表示,要把住宅的層高標準提高到不低于3米。
3米新標準,是一場博弈
2.8米到3米,看似是僅僅20厘米的“微調”,實際已經觸發了建筑全鏈條的成本重構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住宅品質升級和開發成本激增的博弈,堪稱一場“層高革命”首先是部分城市的進一步加碼規定要求“不低于3米”,部分城市為了進一步提升城市住宅質量,直接在3米基礎上加碼,比如天津、深圳:明確層高≥3.1米,且限制建筑總高度(如天津要求≤60米)
江蘇、山東:改善型住宅層高下限為3.1-3.15米(含地暖、新風系統)
其次是配套的技術指標升級
新規同步要求樓板厚度從80毫米增至100毫米,以滿足隔音和抗震需求,扣除樓板、吊頂及管線空間,凈高下限從2.4米提升至2.7米,最直接的就是導致結構成本飆升,因為混凝土與鋼筋用量暴增
混凝土方面:
以30層住宅為例,原設計層高2.8米時,單棟樓房總高為84米,層高增至3米后,單棟樓房總高度達到90米,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25),建筑高度每增加10%,剪力墻厚度就需要強化10%-15%。
根據河南鄭州某項目實測:層高3.1米方案中,混凝土用量較原設計2.8米增加8%,單方成本從420元/㎡增至454元/㎡,漲幅8.1%
鋼筋用量方面:
荷載增加導致梁高從500毫米增至550毫米,柱截面從600mm×600mm擴大至650mm×650mm。
以杭州某項目為例:樓房鋼筋含量從65kg/㎡增至78kg/㎡,單方成本增加130元(按鋼材單價5000元/噸計算)綜上可見,層高革命意味著住宅品質的升級,更意味著建設成本激增,但即便成本激增,住建部依然堅持“好房子”道路不動搖,為我們每個人生活環境的品質升級而前進。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先生評價此新政:“層高一寸,民心一尺”,實在是再貼切不過。
提層高是建設“好房子”的第一步
“住”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是城市人民性的重要體現,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超過40平方米,這表明,居民的住房需求正在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提升居住體驗,不僅要求有舒適的室內空間,還要重視室外居住環境,要注重從“住宅本體+居住環境”的視角,全面、系統建設“好房子”層高的增加,看似是簡單的數字變化,實際上與我們每個人的居住幸福指數緊緊相連,客觀事實是,層高的增加,從技術上可以提升住宅室內有效空氣循環、自然光照等物理環境指標,將有效提升室內居住空間的舒適度。
住建部長倪虹表示,不少居民對“好房子”的幾個“度”特別關注,即高度、溫度、濕度、凈度、亮度等,“居民希望住的房子層高能高一點,通風、采光能好一些,密閉性、隔音性能強一些,室內空氣能夠潔凈、溫度適宜,既不干燥、也不濕冷”
據悉,住建部正在組織編制《好房子建設指南》和修訂《住宅項目規范》,我們一起期待。
當我們將視角從住宅建筑擴展至完整社區,就會發現:“好房子”是深化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推進基層治理體系治理創新的重要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