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水果市場,一種黑色表皮的“藏烏梨”迅速走紅,成為消費者追捧的新寵。有電商平臺銷量超萬單。其市面售價高達每斤7元-31元。而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工作人員表示,未聽說過此品種的梨。業內專家亦指出,從未發現過原生黑皮梨物種。記者調查發現,“藏烏梨”所宣稱的西藏高原產地等“身份背景”均屬虛構。
這種“藏烏梨”之所以價格不菲、銷量超高,是因為被虛構了普通梨無法相比的“優勢”:不僅表皮顏色獨特,還有高原特產標簽——商家宣稱“藏烏梨”系“世界之巔、川藏特產”,產自西藏高原,是名優果品等。在消費者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就會被“藏烏梨”虛假面具所欺騙。如今有關各方揭開“藏烏梨”真相,既打擊奸商,也維護了消費者權益。
不法商家炮制“藏烏梨”騙局,不外乎如下原因:其一,利用普通消費者認知局限性制造“新奇水果”;其二,把普通梨進行高溫加工就能讓梨的表皮變黑,即造假成本極低;其三,為這種梨虛構高原產地身份使之符合梨的表皮,偽造產地沒有成本;其四,比普通梨的價格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實為“暴力梨”。另外,商家網上網下同時銷售,也膽大包天。
但“藏烏梨”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熱銷并獲取暴利的同時,也容易引起輿論關注,媒體一介入,造假就露陷。如今,無論是“產地”政府,還是業內專家,或者記者實驗,均印證了“藏烏梨”是“坑人梨”,不但欺騙消費者使之付出過高成本,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同時也擾亂水果市場秩序,擠壓了其它水果特別是普通梨的銷售空間,向我們發出警示。
即水果市場亟待一場真正意義的打假。此前,媒體就曝出部分普通水果冒充高價進口水果,而且形成了造假鏈條,同樣坑害了消費者。如今又出現虛構的“藏烏梨”,可見水果市場造假亂象不少。對此,從消費者到水果商家,從電商平臺到各級政府,從業內專家到新聞媒體等,都應該共同參與到水果市場的打假行動中,以凈化市場、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對普通水果產生“審美疲勞”后,青睞“進口水果”“新奇水果”可以理解,但選擇高價水果時也要擦亮眼睛。比如網售“藏烏梨”存在疑點,商家宣稱產地在西藏,但發貨地在河北晉州、安徽碭山等地,從物流成本、損耗等角度分析根本不太現實。而且,網上相關投訴不少,對消費者也是提示。消費者要善于識別虛假水果并用腳投票。
從監管角度來說,電商平臺有責任對“藏烏梨”等水果加強審核,要求商家提供產地證明等資料。無論是虛構的產地還是發貨地,相關政府部門都要當好“守夜人”,嚴防水果造假。業內專家也要對“新奇水果”等保持敏感性,及時進行檢測并公開發聲。了解內幕的水果商販,也要對“攪局”的問題水果進行檢舉,以清除“害群之馬”維護市場整體利益。
既然不法商家通過虛構“藏烏梨”等水果牟取暴利,更要讓其付出應有的代價。比如,所有購買“藏烏梨”的消費者,如果保留了證據就應該向商家主張“退一賠三”;電商平臺、農貿市場,都應該依據各自規則對不法商家進行處置;有關部門則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不法商家和電商平臺等進行追責。簡言之,只有相關各方共同打假才能捍衛水果正義。
◎為正義“說話”,為公平“代言”,若喜歡本賬號文章,請訂閱并批評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