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習“書圣”王羲之的行書時,肯定會面臨學什么帖的問題,此時就要慎之又慎,因為有的帖雖然出名,但并不適合初學者。舉例來說,比如《喪亂帖》《蘭亭序》這兩件作品用筆極為瀟灑真實,情感也很飽滿,但是情感因素大于理性因素,筆法太過多變,因此上手難度大。
而且,這些書信手札普遍字數少、真偽難辨,學起來是否“可靠”,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而《圣教序》《半截碑》雖然適合入門,字數也多,但在集字成碑時沒能兼顧到整體的氣息、章法等,這與當時行書入碑技藝不成熟有密切關系。
那么,有沒有一部作品既有豐富真實的筆法,又有足夠多的字數,同時章法、氣息上又極為貫通,還適合初學者臨摹呢?答案是有的。此作就是王羲之《行書道德經》。這部作品來歷清晰,全卷完完整整,也不存在字口漫漶、筆路模糊的情況,堪為王羲之行書的“百科全書”。
此作是唐代晚期的集字作品,它以宮內所藏王羲之真跡為底本,又吸取《圣教序》《半截碑》《新集金剛》等經典的有益之處,克服了諸多弊病,因此被學界稱為“唐代集王字的集大成者”。
此作是唐文宗在位期間命宮廷書法家所集,與《新集金剛》并稱“晚唐兩大書法瑰寶”,大書法家柳公權還參與了編纂工作。李唐王室自詡為老子李耳后裔,因此官方經常組織抄寫、刊行《道德經》。
這部《集王道德經》的編修總共耗時20余年,近百位書法家參與其中,完成后便摹刻上石,再進行拓印。后來,原帖已失,初拓本則被陪葬文宗章陵。五代時,文宗陵墓被盜,初拓本《道德經》流落民間,此后一直被秘藏。直到本世紀初才被考古人員重新發現。
有學者認為,此作重現世間,足以“改寫書法史”,此作不僅是王羲之已知的字數最多的一件集字作品,也為學習魏晉筆法提供了新的參考,價值難以估量。《行書道德經》與《圣教序》《新集金剛》《半截碑》相比,最大的優點是完整,全卷展開長度超過17米,沒有缺損、模糊,拓本石花細膩,字口尤其精細,甚至不輸于墨跡。
這對于學書者“透過刀痕看筆痕”,極為便利。王羲之行書的一些用筆細節,也在此作中纖毫畢現展示出來,比如牽絲引帶、飛白,字與字之間的虛連等,再如絞轉、衄挫、調鋒、換面處理也非常清晰。一言以蔽之,這部作品筆法豐富精微,內容包羅萬象,是學習行書的上佳范本。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供大家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