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跟著藝術游甘肅”西北戲曲薈萃展演系列活動在甘肅省天水市伏羲廟廣場啟幕。該活動由中國戲曲學會、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天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西北五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旅部門聯合支持。
以藝術為引擎,激活文旅融合新勢能
“跟著藝術游甘肅”西北戲曲薈萃展演系列活動由西北秦腔匯演、西北地方劇種折子戲展演、戲迷爭霸賽和戲曲快閃巡游4個板塊組成。此次活動體現了“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區域聯動”的頂層設計思路,通過整合西北五省區資源,打破傳統戲曲的地域壁壘,一方面,依托國有院團與民營院團協同、專業演員與戲迷互動、線下展演與線上直播融合等機制,激活戲曲藝術的當代生命力;另一方面,將戲曲元素深度植入旅游線路、城市空間、夜間經濟場景,打造“白天觀景·夜間賞戲·全城有戲”的沉浸式文旅體驗,為甘肅乃至西北地區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范本。
活動啟動儀式以戲曲聯唱《滿園春》拉開序幕,梅花獎得主袁丫丫、韋小兵等藝術家聯袂獻藝,秦腔《鍘美案》、碗碗腔《金碗釵》等經典劇目輪番上演,展現出西北戲曲的深厚底蘊與時代風采。
蘭州戲曲劇院以《出五關》作為開場大戲,一級演員王鴻斌憑借40年的藝術積淀,將關羽的忠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出五關》以關羽的忠義精神為核心,既契合伏羲文化的道德內核,又通過歷史英雄敘事引發觀眾情感共鳴。演出結束后,觀眾掌聲雷動,戲迷高呼:“這才是屬于秦腔人的盛會。”王鴻斌說:“傳統戲曲只有扎根人民,才能枝葉常青。”
西安三意社社長、梅花獎得主侯紅琴帶隊演出《火焰駒》,精湛演技引發觀眾喝彩。返場環節持續半小時,侯紅琴動情地表示:“天水的戲迷讓我倍感溫暖,希望更多人能來天水吃麻辣燙、聽秦腔。”
以戲曲為媒,打造西北文旅協同發展新標桿
活動通過“區域聯動”,匯聚了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0余家院團,推出《三滴血》《鍘美案》等經典劇目。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演出的《鍘美案》,吸引在甘肅的新疆觀眾專程觀演。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黎繼德表示:“這次活動規模如此之大,觀眾如此踴躍、熱情如此高漲,讓我深切感受到群眾對傳統文化、對秦腔的熱愛。”
啟動儀式當天,西北五省區戲曲院團在天水古城開展秦腔人物大巡游,演員身著戲服沿伏羲廟至龍城廣場巡演,高呼“千山萬水,只愛天水”,吸引市民、游客駐足拍照。巡游活動通過將戲曲元素植入街道、廣場等城市公共空間,打破劇場觀演的限制,使傳統文化從“被動觀賞”轉向“主動邂逅”。口號“千山萬水,只愛天水”“天水我們來了”更將地域情感提煉為傳播符號,強化了城市品牌記憶點。活動發布的“戲曲春滿園 自在游天水”五大主題旅游線路,將戲曲展演嵌入天水全域文旅場景,形成“白天觀景·夜間賞戲·全城聯動”的消費閉環,構建“藝術+旅游”立體生態。
活動還以伏羲廟、麥積山石窟等核心文化地標為支點,串聯戲曲展演、非遺市集、美食體驗,形成“一景一藝一消費”的沉浸式動線。日間游覽麥積山石窟、天水西關古城等自然與人文景觀,夜間聚在伏羲廣場開展戲曲展演,延長游客停留時間。通過“麻辣燙嘉年華”“文創市集”等配套活動,實現“藝術引流—消費轉化—口碑傳播”的良性循環。每條線路均設置“伏羲廣場戲曲展演”固定節點,通過“白天游景區—傍晚逛市集—夜間看大戲”的設計,強化“天水=秦腔之城”的品牌認知,使藝術場景化與消費鏈條得到進一步延伸。
天水旅游線路的創新實踐表明,傳統戲曲可通過以下方式深度融入文旅場景。一是地標賦能。伏羲廣場作為戲曲展演主會場,與麥積山石窟共同構成“歷史+藝術”超級IP,形成“游石窟·看秦腔·拜羲皇”的文旅儀式感。二是動線耦合。在玉泉景區、藉河風情線等自然景觀中嵌入戲曲快閃演出,打破劇場空間限制,實現“山水之間皆有戲”的藝術覆蓋。三是消費黏性。線路中“八大碗”“吃貨節”等美食節點與戲曲演出時段精準匹配,延長游客停留時長,餐飲商戶聯動推出“看戲送優惠券”活動,促進二次消費。
守正創新,傳統戲曲的“破圈”實踐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演出的《周仁回府》,以嚴謹的唱腔程式和傳統舞美設計保障藝術品質。定西市百花演藝公司、平涼德韻文化有限公司等民營機構的優勢在于“創新靈活性”。秦腔《興漢圖》的改編證明,傳統戲曲的年輕化并非要顛覆內核,而是通過表現形式的適度調整,實現“老戲新唱”。
在活動現場周邊,數位網絡達人以各種主題開展直播互動,帶領直播間的觀眾一同感受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蘊。活動充分利用了數字平臺的優勢,實現了信息的裂變式覆蓋。通過社交媒體、直播平臺等線上渠道,活動的精彩瞬間被實時分享,吸引了大量線上觀眾的關注。同時,主辦方還結合短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將特色商品、傳統文化元素等推向更廣泛的受眾群體。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方式,不僅增強了廟會活動的互動性,也有效提升了當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每日上午舉行的“戲迷爭霸賽”吸引超2000名票友報名,賽事分為每日海選和總決賽,總決賽由專業評委與觀眾共同投票,專業演員與票友同臺切磋技藝,打破觀演界限,增強互動性,使戲曲真正回歸民間。
據統計,天水伏羲廟廣場吸引觀眾超59.2萬人次,市集銷售食品、農產品、文創商品等,帶動旅游消費1560萬元。廟會場景的成功,源于對“文化儀式”的精準還原。通過復刻傳統戲曲演出空間、保留市集的交易功能,既滿足了中老年群體的懷舊需求,又通過產品創新激發了年輕群體的消費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