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有這么一群人,始終扎根社區基層,
他們“身兼數職”,
既是居民身邊法律法規的“講解員”,
又是基層矛盾糾紛的“調解員”,
更是依法治理的“引導員”
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
為進一步發揮“兩人”基層示范作用,引導群眾信仰法治、厲行法治,楊浦區司法局在本微信公眾號上設立“好Young‘兩人’”專欄,廣泛宣傳和深入推廣“兩人”培育過程中的有益做法、典型經驗和先進人物。通過大主題、小切口、寬視角,用生動的筆觸、多維的形式,記錄我區一批扎根基層、服務基層、感動基層的優秀“兩人”典型事跡,充分展示楊浦區社區“兩人”隊伍的風采,為打造人民城市·基層法治Young本提供生動的實踐案例。下面走進首期“好Young‘兩人’”,來自長白新村街道廣遠新村居民區的法律明白人——陳曉穎。
陳曉穎是長白新村街道廣遠新村居委的調解干部,擔任“法律明白人”已有6年。多年來,她以真學實干的態度,關切民情的情懷,當好群眾知心人,做好法律明白事。
學法充己,升級基層“法律知識庫”
陳曉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了成為一名真正的“法律明白人”,她認真學習與社區治理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民法典》的專題學習中,她對監護特別關注。隨著社區老齡化程度加深,越來越多的老人和特殊人群希望能夠指定監護人,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身為居委干部的她在和居民的交流中,時常會被問及這個話題。于是她利用閑暇時間認真學習閱讀由長白新村街道社區服務辦、司法所制定的《長白新村街道監護問題指南》。此外,還積極參加228街坊的監護問題專題講座。活動后,她誠懇地向授課法官請教具體實務問題,如,當事人向法院申請監護是否需要我們居委出庭?如果遇到其他人對居委指定監護有異議,我們該如何處理?從而不斷加深自己對意定監護的理解。
用法惠民,解決指定監護“煩心事”
“陳老師,有樁事體真是弄得心里煩得不得了!儂好幫幫忙伐?”居民劉老伯來到了居委會,找到了陳曉穎。原來他的弟弟現年70歲,因智力殘疾終生未婚、無兒無女,只有劉老伯在身旁照料。弟弟年歲漸長,記憶力逐漸模糊,對于賬戶密碼等關鍵信息時常遺忘,因此反復要劉老伯帶弟弟去社保局、派出所、銀行辦理身份認證,重置密碼。劉老伯萌生了想擔任弟弟監護人的想法。
得知劉老伯的訴求后,陳曉穎立即前往弟弟家實地走訪。經查看兩人相關身份證明文件,確認雙方的親屬關系和弟弟的特殊情況后,決定啟動居委會指定監護人程序。她先是細心地指導劉老伯準備申請指定監護所需的材料,并帶劉老伯及其弟弟一同前往專業機構進行民事行為能力鑒定;另一方面聯系派出所,從數據庫中尋找劉老伯和弟弟現存的近親屬7人。在陳曉穎的主持下,劉老伯的6位近親屬簽訂了《放棄監護資格承諾書》,自愿放棄對其弟弟的監護。劉老伯作為唯一不放棄監護資格的近親屬,成為了弟弟的指定監護人。完成協商后,居委會向劉老伯出具《指定監護人證明》,同意劉老伯作為劉某的監護人。至此,劉老伯終于在法律上成為了弟弟的監護人。
守法啟眾,當好社區“治理引導員”
探索老齡化社區老人和特殊人群的監護、照顧新路徑后,陳曉穎把為居民服務的視角放眼到了小區“停車難”問題的治理上。陳曉穎積極參與《廣遠新村停車管理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的起草與制定。在細則制定前,陳曉穎在社區中開展走訪調研,廣泛聽取和梳理居民的意見建議,并主動對接社區法治專員,為細則中的內容匹配法律法規,確保細則的合法合規。細則實施后,陳曉穎持續跟進實施情況,評估細則與居民需求的契合度,適時優化調整,切實提高居民的滿意度。
陳曉穎常說,走“百家門”,走進的是家門,拉近的是距離。我們用細心、真心換取居民的安心、放心,只有真心為民,才能暖得民心。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她正以專業解難題,用愛心暖人心,真正把法治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當中,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溫情傳遞法治,不斷守護百姓“穩穩的幸?!?。
(文中出現的社區居民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