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銀行業也迎來了數智化轉型的浪潮。
天眼查顯示,截止到3月28日,已有包括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青島銀行、重慶農商行等在內的12家銀行公布了2024年財報。
那么在過去的一年里,這些銀行在數智化轉型上取得了哪些新進展?
柒財經注意到,從國有大行到股份制銀行,從城商行到農商行,行業呈現出了“重投入、擴人才”的競爭態勢,并聚焦產品端、業務端、流程端等十分具體的場景進行數智化賦能實踐。同時,不同梯隊、不同類型的銀行的轉型路徑,還表現出了顯著差異。
01國有大行穩盤 中小銀行加碼
從投入規模來看,雖然有增有減,但國有大行仍占據絕對優勢。
其中,中國銀行信息科技投入238.0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3.76%,同比上升0.27個百分點;郵儲銀行在報告期內的信息科技投入為122.96億元,同比增長9.03%,占營業收入的3.53%。
與上述兩家同比上升不同的是,交通銀行去年的金融科技投入為114.33億元,同比下降4.94%;為營業收入的5.41%,同比下降0.23個百分點。這也是近6年來其投入金額首次出現下滑。不過其占營收比重卻是三家銀行最高的,2023年,其這一比重也位居六大行之首。
股份制銀行在總營收中的占比普遍下滑。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的投入分別為133.5億元、109.45億元、83.77億元,占公司營業凈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38%、5.12%、3.95%,分別較去年下滑0.21%、0.78%、0.03%。
相比較而言,中信銀行的下滑幅度最大。但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中信銀行剛剛成為繼招商銀行之后第二家科技投入超百億的股份制銀行,投入達到121.53億元,同比增加38.91%。
中小銀行則逆勢發力。重慶銀行的科技投入總額為5.74億元,同比增長達到20%;占營收比重達4.2%,比上年增加0.57個百分點。這也是該行近四年第三次投入增長超過(含)20%。
2024年,常熟銀行的金融科技投入為3.85億元,同比增長27.65%,為營業收入的3.53%,同比上升0.93個百分點;瑞豐銀行金融科技投入為3.85億元,同比增長15.20%,為營業收入的2.96%,同比上升0.31個百分點。
不同類型不同規模銀行的表現也表明,行業存在“馬太效應”與“差異化破局”并存的格局。
人才可謂是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的底座,各銀行的技術研發人才儲備都實現了增長。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末,中國銀行科技條線員工14940人,較上年末增加2234人,占集團員工總人數比例4.78%,較上年末上升0.54個百分點;郵儲銀行全行共197631人,IT隊伍全行超過7200人,去年這一數字為7055人,如果以7200人計,則增長2%,占全行總人數比例為3.6%。
交通銀行的金融科技人才儲備比例繼續領跑,達9041人,較上年末增長15.70%,占集團員工總人數比例為9.44%,較上年末上升1.15個百分點。正如該行行長在業績說明會上所說的,“金融科技人才萬人計劃已接近完成”。
股份制銀行方面,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業展現了強勁的人才密度優勢。前者的研發人員增至1.09萬人,占集團員工總數的9.3%,較上年提升0.16個百分點;興業銀行的科技人員增至7840人,較上年末增長0.15%,占員工總數比例為13.51%。
另外,中信銀行的科技人員為5832人,較上年末增長3.66%,科技人員占比 8.91%;截至2024年末,平安銀行共有在職員工41011人(含派遣人員),其中專業技術人員為6389人,同比增加11.33%,占全員總數的15.58%。
大手筆投入之外,幾家農商行也在大力爭奪技術人才。
截至2024年末,常熟銀行的金融科技人員為336人,較上年末增長16.89%,占集團員工總人數比例4.52%,較上年末上升0.70個百分點。據財報,2024年,常熟銀行實現引才突破,共引進金融科技等重點緊缺領域高層次人才50余人。
瑞豐銀行的科研人員較上年末增長12.30%,占集團員工總人數比例為6.50%,較上年末上升0.81個百分點。
兩家城商行同樣表現亮眼,財報顯示,青島銀行的科技研發人員為342人,較上年末增長7.21%,占員工總數的6.69%;重慶銀行的金融科技人才為245人,占所有員工數的4.59%,該行還在財報中稱,通過外部招聘,成功引入科技人才18人。
02科技賦能更多場景 小銀行做出地域特色
柒財經注意到,通過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持續投入,各銀行正加速賦能至業務的更多場景,乃至全鏈條。
中國銀行的財報顯示,通過深化人工智能、隱私計算等新技術應用,該行2024年新增超900個業務場景。運用企業級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推進基層減負,覆蓋超3000個場景應用,月均執行任務超20萬次。
另外,綜合運用人工智能等各類新技術,該行在運營管理、精準營銷、科技研發等領域節約人力超8萬人月。
交通銀行方面,通過強化金融科技對業務的賦能,該行迭代發展“惠民就醫”“交薪通”“云跨行”等產品服務,推出“手機銀行9.0”,手機銀行MAU首度突破5500萬大關,比上年末提升630萬,普惠信貸線上渠道業務增量占比提升80%。
而通過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該行全年替代超過千人力工時,精準識別風險資產超百億元,智能客服呼入業務語音識別率達99%。
郵儲銀行表示,該行2024年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貨幣市場交易機器人“郵小助”和交易助理機器人上線。
其中,“郵小助”融合了多項機器學習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貨幣市場詢價場景的人機交互智能對話,并能自動完成交易對手和質押券的準入以及授信額度查詢校驗,自上線以來,已覆蓋數百家金融機構,接受詢價總量超1.5萬億元,總成交金額超2,000億元,交易平均耗時較人工節約達94%,捕獲超額收益率6個基點。
招商銀行也加快從“線上招行”邁向“數智招行”邁進,在2024年財報中22次提及大模型。該行持續打造“云+AI+中臺”的數智化底座,發布了百億級金融大模型“一招”,全行大模型應用場景超120個。
平安銀行通過科技賦能主業,構建行業領先的五大實驗室、九大數據庫,持續落地數字化經營、數字化運營、數字化管理、數字化營銷等全面數字化工程,實現金融、醫療、養老等領域的業務場景應用落地。以客服為例,2024年,平安集團建設全棧式一體化智能語音坐席體系。全年AI坐席服務量約18.4億次,覆蓋平安80%的客服總量。
中信銀行表示,該行升級了融合決策式AI“中信大腦”及生成式AI“倉頡大模型”,建成“自主平臺+場景深耕+生態共建”三位一體AI賦能體系。中信大腦落地場景超1600個,倉頡大模型落地財富管理、客服中心、市場營銷、投顧、風險合規等多業務場景,孵化超80項創新應用。
興業銀行稱,其持續優化創新機制,大模型在風控、投研等70多個場景取得顯著成效,成功孵化并推廣“興小二”債券交易機器人等一批數實融合應用。
幾家城、農商行也在數字化轉型中做出了自己的區域特色。
像重慶農商行建強“渝農資產智管”等系統,截至2024年末,“渝農資產智管”應用服務全市100%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從整體來看,不同梯隊、不同類型銀行的轉型路徑,已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但共同的是,久久為功,科技賦能已經滲入到全鏈條的各類場景,已促使銀行業開始邁入“科技重構”的新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