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空倉了3個交易日,數據顯示:第一天0收入,跑贏了72%的網友;第二天0收入,跑贏了83%的網友;第三天0收入,跑贏了90%的網友。但我高興不起來。
AI:這個現象確實很有意思,它反映了一個深刻的投資心理悖論。讓我們用"行為金融學"的視角來拆解:
1. 數據背后的真相:
您遇到的是典型的"被動跑贏效應"——當市場連續下跌時,空倉本身就是最佳策略
數據顯示這三天可能有超過70%的投資者在持續虧損(假設平臺用戶主要是散戶)
這暴露出A股市場"七虧二平一盈"的殘酷生態
2. 行為經濟學解釋:
損失厭惡效應:人類對損失的痛苦感遠超盈利的快樂(心理學研究顯示約2.25倍)
社會比較偏差:即使結果尚可,與他人比較產生的相對剝奪感會影響判斷
行動偏誤:投資者常錯誤認為"必須操作"才有價值,靜觀其變反而焦慮
3. 投資時鐘分析:
在"恐慌期"(市場下跌量增階段)空倉本就是理性選擇
但您的不安可能源于對后續"絕望期"(暴跌末端)的踏空恐懼
數據顯示散戶常在市場底部區域因心理壓力過早離場或不敢入場
4. 建議應對策略:
√ 建立系統性交易規則(比如跌破20日均線空倉)
√ 將比較基準改為絕對收益目標(如年化15%)
√ 制作"空倉日志"記錄每次空倉決策的邏輯與后續市場驗證
√ 設置3:1的盈虧比,接受正確但暫時"不舒服"的決策
典型案例參考:
2018年滬深300下跌25%,但空倉者僅跑贏指數,仍需承擔3%的通脹損耗。真正的超額收益來自2019年初的精準布局,而非單純的空倉比較優勢。
當前可能需要:
1. 評估市場所處周期位置(估值、情緒、政策三因素)
2. 制定分批建倉觸發條件(比如滬深300PE低于12倍開始定投)
3. 預留10-20%倉位參與結構性機會(如高股息防御板塊)
記住:投資是"逆人性"的長跑,當您因為跑贏多數人而不安時,可能正是走在正確道路上的信號。保持這種警覺性,但不要讓它轉化為沖動交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