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在歐洲讀碩士,很多課需要小組討論,然后選一位上臺去做報告。作為組里唯一的中國人,我恰恰就是最常被推選出來上臺那個。
因為討論時都是我在說,他們在聽,而且覺得我說得有道理。
以至于經常受到歐美同學評價,說我不像個中國人。
這讓我多少有些不爽,雖然也知道人家是善意,意思是說中國人不善言辭,而我則相反。
當時我很矛盾,一方面被夸至少不是壞事,難免還有點小驕傲。
可另一方面,卻并不覺得他們夸得對,甚至不覺得他們在夸我,而只是在夸一個我扮演的角色,但那并不是我。
之所以討論說得多,單純只是因為他們繞來繞去說不到點子,我強迫癥發作才不得不把話語權拿過來。
但實際上我并不喜歡說話,甚至能不說就不說話,典型的沉默寡言。
可轉頭又想,既然喜歡說話的不是我,那什么才是我呢?
我開始審視自己,結果卻發現了更大的問題,就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也難怪被人家誤解。
那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說與不說之間反復糾結,說多了覺得自己油嘴滑舌,說少了同學又會來關心,問我少言寡語是不是不舒服。
于是我從“不像中國人”,變成了“搖擺人”,這可能就是所謂的“不定性”吧。
但我不說話的時候也沒閑著,而是在默默觀察那些歐美同學的一舉一動。
很快便有了一個驚人發現,雖然他們頭腦并沒有那么靈活,但一言一行卻很堅定,雖然分析問題未必在行,卻有一種莫名自信。
開始我以為可能因為人家是發達國家,家中有糧,心中不慌。
直到一個本地同學花200歐買了一輛二手車,又花了300修好,說要帶著我們去兜風,我問他怎么買了這么一輛破車?
他說我又不像你拿著獎學金,這輛車可是我攢了一年的錢才買下來的。
這讓我很驚訝,他們也并不那么富裕,所以錢應該不是他們自信的理由,至少不是唯一理由。
不久之后開了一門新課,叫做《跨文化組織管理》,其中一個詞吸引了我,叫做“Code of Conduct”,翻譯過來應該叫“行為準則”。
課堂上教授舉了很多例子,從著裝到言談舉止,再到其背后的文化習慣,在這一切背后都可以看到宗教戒律的影子。
例如歐美文化中行為準則的背后就有《圣經》中“十戒”的影子,而穆斯林則大多依循《古蘭經》。
這也讓我順理成章地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中國文化的行為準則是什么?
只有找到這個準則,我才能依照執行,從而 “定性”為一個貨真價實的中國人。
那之后我開始瘋狂翻閱經典古籍,希望能夠從中找到中國人的“圣經”。
好消息是我最終翻開了《論語》,壞消息是我最后才翻開《論語》。
直到讀到那句“剛毅木訥,則近仁”我才恍然大悟,為什么自己一直抵觸“三寸不爛之舌”,原來根源在這。
而當我讀到“不逆詐,不億不信”時頓覺一身冷汗,原來真正的強者不屑以惡意揣度他人,幸虧當時人家夸我“不像中國人”,我沒有表現出不爽,否則不就成了妥妥的弱者?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終于發現了中國人的“圣經”。
翻閱數遍,那個縈繞心頭多年的問題迎刃而解,我終于知道自己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這種人《論語》中稱為“君子”,用現在的話說叫“強者”。
有了《論語》給出的行為規范,我再未出現搖擺,雖然很多條目因為當時缺乏實踐,還很難理解其中深意,但參照執行,至少讓我變得自信。
這種自信區別于以往那種功利意義上的自信,不是因為我比你有能力才自信,而是因為我認為自己“做得對”而自信,是真正的強者才能擁有的自信。
反過來,擁有這種自信的人必然也是強者,至少是精神上的強者。
而一個精神上的強者,離物質上的強者還遠嗎?
雖然當時讀《論語》收獲滿滿,但確實仍有不少內容難以理解,直到很多年后經歷了生活、工作、創業的摸爬滾打,才逐漸徹底解開這些困惑。
這也是為什么當年我最后才翻開《論語》的原因吧,因為它是中國被誤解得最深的一部書。
為什么會有這么深的誤解呢?
第一,因為流傳廣,中國人不知道論語的,應該比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的還少。
讀的人多,讀跑偏的就多,以訛傳訛,造成誤解。
第二,這部書歷經千年,被無數朝代帝王將相解讀和利用,他們各懷鬼胎,夾帶了太多私貨,以至于讓經典蒙塵,書上原本的字跡反而看不到了。
第三,更多的是那些無知者無畏的人,沒有經歷過實踐,甚至連文本都沒認全,就敢給別人講《論語》,尤其在啟蒙教育階段,從根上就把孩子帶歪了。
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我就是受害者之一。
舉個例子,就說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是小學課文,中國人沒有人不知道這句。
可老師是怎么講的呢?
學習之后經常溫習不是很喜悅嗎?
朋友遠道而來看望你不是很開心嗎?
別人不認識你,但你不生氣,不就是君子嗎?
我當時就很納悶,復習有什么可喜悅的?
我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人,反正身邊的哪怕學霸也沒有見過復習會喜悅。
朋友遠道來了高興,這不是廢話?
我吃肉還高興呢,你怎么不說?
別人不認識我,有什么可生氣的?
不生氣就是君子,那君子也太容易了吧……
對于經典,不同的人當然可以有不同見解,未必分得清哪種最好,但是哪種狗屁不通還容易分清。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很抵觸《論語》。
直到我剛參加工作,正好用圖論解決了一個“哥德堡七橋問題”,那種感覺真是前所未有的喜悅。
一瞬間我恍然大悟,原來“學而時習”的“習”,并不是復習,而是實踐,學有所成之后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難道還有比這更喜悅的事嗎?
那之后我時不時便會拿起《論語》讀一遍,隨著閱歷增長,對書中內容的感悟也在增加。
所謂學,學的是什么?
只是技能知識嗎?
并不全是,任何事做到深處都是在做人,而學到深處也是學做人,現代的話叫構建自己的價值觀。
一個“圖論”,用起來都能如此興奮,如果有一天領悟人生然后實踐,得興奮成什么樣子?
新中國“破四舊”,但卻遲遲沒有“立四新”。
過去因為窮,發展經濟是主要矛盾。
現在有了扎實的經濟基礎,也到了搭建上層建筑的時候。
西方文明的《圣經》,開篇第一句“上帝說要有光”,可在有光之前究竟有沒有上帝呢?
這是個致命問題,一個文明建立在虛幻的“上帝說”之上就如同海市蜃樓,一旦崩塌便徹底煙消云散,最終墮入虛無。
中華文明的“圣經”,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學習”才是中國人的“上帝”,學了再去實踐,這是中華文明的地基,深深扎進土壤里,不可撼動。
哪怕地表的違章建筑被徹底拆除,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地基,重新平地起高樓。
屬于中國的時代已經到來,未來我們還肩負著引領人類文明的重任。
但在那之前,中國需要更多真正的“中國人”,他們是《論語》中的“君子”,是當今的“強者”。
他們信仰“學習”,不斷突破認知,并終將托起那個中華盛世。
血脈覺醒:【論語】講透中國處事原則
作者在ASML做過算法,回國后進入四大從事咨詢,后進入外企管理層直至做到高管。
互聯網興起后開始自主創業,基本實現財務自由之后開始嘗試寫作,目前全網粉絲已過百萬。
累計創作超過300萬字,出版3本書籍,仍有20本待出版。
經過30年的親身實踐,我發現生活中99%的難題,都可以在《論語》中找到標準答案。
例如如何快速成長?
他說“學而時習之”,學了還要實踐,不騎車永遠學不會騎車。
遇到小人怎么對付?
他說“以直報怨”,別人打你一拳你要還他一腳。
如何與陌生人合作?
他說“不逆詐”,不首先把對方當壞人。
如何做管理?
他說“必也正名”,第一步拉齊團隊認知。
本書40萬字,是我最推薦閱讀的一本書,讀過就去實踐,少走幾十年彎路!
我們精選了10篇《血脈覺醒:【論語】講透中國處事原則》中的好文,方便讀者查閱,以下每篇文章都可以點擊藍字直接打開,建議先收藏,再轉發,留著慢慢看。
參加墨子俱樂部(職場創業投資)請加助教微信“moziclub”免費進群,每周作者親臨答疑哦!
墨子社群:
墨子初階群不付費,購買過紙質書和付費專輯的同學可以申請加入墨子高階群,每周二晚墨子會進行1小時的在線文字答疑。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助理入群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