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其最新一期內容中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是如何變酷的?”“酷”這個詞,在英文中的原文是“cool”,它往往跟引領潮流,惹人喜愛、關注甚至是尊敬有關。像《經濟學人》這樣的傳統美西方媒體,多年以來,在描述中國國際形象時最常用的詞絕對不是“酷”,而是各種充滿意識形態偏見的詞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經濟學人》這家美西方保守派媒體開始用“酷”這個詞來形容中國了呢?
2)《經濟學人》舉了今年早些時候,美國超級網紅“甲亢哥”中國之行的例子?!凹卓焊纭痹∵_倫·沃特金斯(Darren Watkins Jr.),2005年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他在YouTube上的粉絲數接近4000萬。由于他在直播中始終處于亢奮狀態,表情夸張,肢體動作豐富,因此,被中國網民戲稱為“甲亢哥”。2025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甲亢哥”訪問了中國,他先后到了上海、北京、鄭州、成都、重慶、香港、深圳和長沙等地,一路開啟直播,向他的粉絲展現了一個美西方傳統媒體不會展現的中國。他在長城上玩“后滾翻”,與各路熱情、友好的中國人交談,體驗中國各種新科技,包括與人形機器人跳舞、吃無人機送的外賣、開可以下水的汽車等。當時,外界普遍認為,“甲亢哥”中國之行,打破了美西方傳統媒體長期以來在報道中國時的“濾鏡”,為數千萬外國受眾展現了一個充滿歷史韻味、朝氣蓬勃、熱情友好、現代文明的中國形象。
3)實際上,過去一兩年,中國大范圍放松了一些外國公民前來中國旅游的簽證限制。目前,數十個國家的公民,在滿足一定條件后,均可免簽證在中國旅行。在這股“開放潮”中,大批外國網紅、博主、UP主、KOL等紛前來中國,他們制作了大量第一手關于自己在中國旅行的視頻,在YouTube等國外社交媒體上獲得了非常高的瀏覽量。其實,當我們在感謝“甲亢哥”等國外網紅愿意以一種尊重、欣賞的態度來看待和介紹一個真實的中國時,其實,這些國外網紅也非常清楚,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國是一個具有高流量的話題,他們關注中國、直播中國和報道中國,也是因為跟中國相關的話題可以獲得非常多的流量。
4)《經濟學人》討論“中國是怎么變酷的”背后,更大的背景是,中國是如何變成全球頂流的。這里面的因素非常復雜,也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首先,新中國成立76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8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了變化。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受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一個國家跟一個人一樣,只有你不斷變得更好、更有價值、更有影響力,才會有人在注意力越來越短缺的時代愿意專門持續關注你。其次,在中國重新崛起為一個全球性大國的過程中,中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等也在不斷創造令全世界關注、興奮的“點”。幾年前,外國人特別喜歡炫耀中國高鐵的速度,以及通過在中國高鐵上玩“豎硬幣”的游戲展示中國高鐵的平穩?,F在,中國讓外國人興奮、尖叫的“點”越來越多了——從華為的三折疊屏手機,到比亞迪可以實現原地掉頭的汽車,再到大疆無人機、宇樹機器人等,在中國科技和經濟不斷發展的大潮中,中國正在創造出越來越多的“世界第一”。第三,當有關中國的各種積極信息不斷累積的時候,國外受眾,尤其是國外年輕受眾,會逐漸積累起“中國就是很酷、很新鮮”的認知,進而讓任何關于中國發展“奇跡”的內容,都會引起極大的關注。
5)我還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在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后,美國政府開始持續遏制和打壓中國,由于美國本身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的形象在全世界已經深入人心,在美國打壓中國的過程中,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自覺地認為,中國是一個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換句話說,美國政府的遏制和打壓,反而在全球民眾的認知當中,提高了中國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的成色和地位。曾幾何時,我們還在為美國總統在其國情咨文中提了中國多少次而感到自豪,但是,現在我們巴不得美國總統在其公開講話中少提中國,因為,從特朗普到拜登,他們提中國的次數實在是太多了,而且,他們往往都是在一種競爭、對抗的語境提起中國。他們提到中國的次數越多,也意味著他們越有可能出臺更多對中國不利的政策。
6)中美博弈度對中國國際形象的提升,是一個意外的“副產品”。今天,在任何一個國外社交媒體平臺上,“中美對比”都是一個高流量話題,“中美誰贏了、誰輸了”也是一個高流量話題。特朗普乖張的行事作風,讓他在全世界樹敵無數,而中國作為一個敢于跟特朗普各種不義政策進行斗爭的國家,在無形中也收獲了很多外國受眾的好感。在一貫支持美國民主黨的《紐約時報》網站的評論區,認為“美國在特朗普的折騰下要完蛋了、中國已經遠遠把美國落在身后”的言論隨處可見。在YouTube視頻之下,一些歐洲國家、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南亞國家的民眾,對于比亞迪汽車贊不絕口,甚至有美國和加拿大的民眾,會因為他們國家政府用高關稅等限制中國電動汽車讓他們無法體驗到比亞迪的產品而感到懊惱不堪。
7)在中國國際形象不斷提升的過程中,還有兩個因素至關重要:第一,互聯網的興起,讓社交媒體不斷侵蝕美西方傳統媒體在報道和定義中國方面的話語主導權,讓越來越多的國外受眾有機會可以看到一個未被美西方傳統媒體意識形態濾鏡加以扭曲的中國;第二,越來越多的全世界年輕人,他們出生和成長在一個中國蓬勃崛起的時代,他們對中國不斷創造各種新的科技、不斷取得新的經濟發展成就、不斷反擊特朗普政府的各種無理打壓,都已經習以為常。對于這些年輕人來說,中國從來不是美西方傳統媒體所污蔑的那個樣子,而是一個充滿活力、充滿創新精神、充滿無數新鮮東西的超級大國。
8)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首次系統地闡釋了“軟實力”概念。2025年5月6日,約瑟夫·奈去世,享年88年歲。在過去35年中,“軟實力”概念風靡全球。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除了不斷增強“硬實力”,也在不斷增強“軟實力”。我今天上午在跟一個朋友聊天時提到,“軟實力”這個概念對于中國從來都不陌生。大唐時期,光是長安城就居住了多達數萬甚至十幾萬外國人,甚至還有外國人在大唐做官。盛唐時期,不僅經濟發達、軍事力量強大,而且文化繁榮。當時,全世界很多人都向往著他們心目中的長安——那里有他們認為最先進的文明、最富裕的社會、最繁榮的文化,以及最引領風潮的詩歌、飲食、服裝和文化等。一個國家擁有強大“軟實力”的一個終極標準就是,全世界的人都想來這個國家、留學、生活和工作,全世界的人都想把自己變成這個國家的人。與這個宏大的目標相比,今天的中國也許還只是走在“軟實力”不斷崛起之路的開端。
9)這幾年,我一直在讀中外歷史和哲學方面的書,我還有一個“反傳統”的感受,那就是,中華文明因其對崇高道德原則的堅持,對和諧、秩序、平等和正義的追求,遠比同時代的西方文明發展程度更高、更先進。1405年到1433年,明朝的鄭和率領著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海上船隊七下西洋,但是,當時的明政府并沒有從事野蠻的搶劫和掠奪活動,更不用說對當地人進行種族滅絕活動。這不是因為當時的明政府沒有這個能力,而是因為中華文明從兩千多年前開始就逐漸摒棄了這種以大欺小、弱肉強食的不仁、不義之舉。從這個角度來說,過去500年,走出漫長、黑暗“中世紀”的歐洲,其文明發展程度相對于同時期的中華文明仍偏低,至少在道德感上如此。所以,我們才看到了,500年間,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同樣興起,給全世界其他地區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西方殖民主義者每到一處就燒殺劫掠,干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那些殖民主義者根本沒有中國人一直以來堅信的“仁義”“天下大同”“悲天憫人”等理念,他們唯利是圖,他們迷信暴力,他們殘忍、粗暴,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出于狹隘的宗教觀念,認為所有的非基督徒都是“可以任意殺戮的異教徒”。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的文明發展程度不夠,還沒有進化出一種類似中華文明那種高尚的、普遍的道德感。從這個角度來說,過去500年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崛起和強大,雖然有其歷史必然性、有其歷史進步性,但卻不能不說也是人類文明發展中走出的一段漫長歧途。文明沒有高下貴賤之分,但是,文明一定有發展程度的不同,有其道德感的高低之分。從低級到高級,從野性到人性,從物欲橫流到高尚的道德感,從“自我優先”到“天下大同”“美美與共”,應該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規律。
10)1840年1月18日,被清政府派往廣東禁煙的林則徐據說給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寫了一封信,在信中,這位中國封建時代的傳統知識分子官員誠懇地說道,中國賣給英國的東西,從絲綢、瓷器到茶葉,沒有一樣不是有利于英國國民的,而英國卻在本國禁止鴉片的情況下,向中國販賣危害極大的鴉片,這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過去的。在英國的船堅利炮面前,林則徐的這封信,顯得那么的無力。但是,我們今天來看,這何嘗不是中華文明用一種樸素的、普世的道德標準,來拷問以大英帝國為代表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血和骯臟的東西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只不過,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在物質上衰落得太多了,光有崇高的道德準則其實無濟于事。而今天,我們不僅正在見證中國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的重新崛起,也正在見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當最新的科技、最強大的物質力量掌握在一個發展程度更高、更有道德感的文明手中,就是人類文明從過去500年來的歧途中撥亂反正、重拾正途的時候。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