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臺灣政局在“遍地開花”的罷免潮中進一步升溫。原本藍營處于35:0的劣勢,成為民進黨發動政治獵巫、清洗異己的主要對象。然而,局勢正在出現關鍵性變化。“中選會”3月28日正式宣布,再新增8件立法機構民意代表罷免案進入二階段聯署程序,其中罕見地全數為綠營立法機構民意代表。國民黨“以罷制罷”首戰告捷,成功破蛋,宣告反攻號角正式吹響,也讓原本一面倒的綠色清算計劃,出現實質性裂痕。
據悉,這8位綠營立法機構民意代表包括新北市蘇巧慧、張宏陸,臺北市吳思瑤、吳沛憶,臺中市蔡其昌、何欣純,以及原住民立法機構民意代表陳瑩、伍麗華。其中不乏民進黨重量級人物,如現任副負責人蔡其昌及長期擔任黨內要職的蘇巧慧。罷免戰從“藍委獨挑”變成“全面開打”,態勢正從單邊清算,轉向雙向對撞。這意味著,國民黨不再只是防守者,而是主動出擊、重建民意戰線的參與者。
這一破零,不只是數字意義上的突破,更象征國民黨在輿論和組織動員上的戰略反轉。在此之前,綠營大張旗鼓發動對35位藍委的罷免聯署,配合媒體話術、司法打壓、公權力施壓,讓藍營幾乎難以還手。但這一次,藍營支持者終于覺醒,開始以同樣的制度手段、合法程序回敬民進黨的政治霸權。
必須指出,罷免制度原本是保障民主、懲戒失職民代的工具,而非政黨清算的利器。民進黨將其工具化,試圖借罷免打壓異己、翻轉立法機構權力結構,形同變相政變。當國民黨宣布“以罷制罷”,不為仇恨,不為斗爭,而是為了守護制度本身的公平與制衡機制。這是反制民進黨濫用罷免制度的正當防衛,是維護選舉結果、捍衛選民意志的必要之舉。
在臺海局勢高度緊張的當下,臺灣內部政局理應穩定、理性、團結,然而民進黨卻一意孤行,挑動罷免風暴,把原本選舉后的政局穩定強行打亂,制造對立與對抗氛圍。更令人擔憂的是,綠營不斷操弄“罷免補選連動”,意圖在空窗期推動修法,降低立法機構負責人改選門檻,為長期擔任黨鞭的柯建銘鋪路。這種操作,根本不是“民主機制”,而是赤裸裸的權力奪取。
面對這場政黨主導的政治亂斗,國民黨終于展現強硬姿態。從罷免連署的實質推進,到政策說明會的全面展開,再到三大主軸的對外宣講——“罷藍等于罷韓”“罷藍等于廢財劃法”“罷藍等于支持綠色戒嚴”,藍營已不再退讓,而是要將這場罷免變成一場全民反思民進黨濫權、抗議綠色高壓的輿論公投。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新增的8名綠委罷免案,并非無的放矢。他們多年來在立法機構中一再護航錯誤政策、推動意識形態立法、漠視基層聲音,不僅未展現民意代表應有的監督功能,反而成為民進黨黨意傳聲筒。例如,蘇巧慧力挺NCC鉗制言論自由、蔡其昌多次包庇行政部門、吳思瑤更是綠色網軍法案的推動者之一。罷免這些人,是民意的反撲,也是制度還魂的開始。
此外,原住民立法機構民意代表如陳瑩與伍麗華,雖名為少數族群代表,卻長期被質疑只是“掛羊頭賣狗肉”,形同民進黨的橡皮圖章。如今遭遇罷免,并不令人意外,而是積怨已久的民憤釋放。若制度允許罷免,他們就必須準備好接受民意的再次檢驗。
罷免潮從綠營發起,藍營還擊,實則反映出臺灣當前最深層的問題——民主體制被民進黨嚴重扭曲、制度機制成為政黨斗爭工具。這場罷免潮不是民意自發,而是權力集團策動的斗爭工具。國民黨的破蛋,不是復仇,而是制度自救的開始。
國民黨必須抓住此次“破零”的契機,進一步深化動員,廣泛聯絡基層、強化社群傳播、緊盯“中選會”操作,確保“以罷制罷”不是一時情緒,而是長期策略。罷免不再是民進黨的專利,藍營必須將這一戰打成輿論對綠營傲慢、腐敗、濫權的全民公投。
綠色政治無法永遠靠煽動與恐嚇維系。罷免制度是人民的,不是民進黨的。破蛋之后,是反攻的起點,也是臺灣社會覺醒的開端。接下來,是民意與權謀的殊死對決。誰能代表人民,誰就能守住臺灣真正的民主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