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界“愛馬仕”小牛電動,依舊沒能走出虧損泥淖。近期,小牛電動發布了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再度將小牛電動盈利能力弱、毛利率持續承壓的嚴峻現實暴露在聚光燈下。
財報顯示,2024年全年小牛電動營業收入32.88億元,同比增長24%,毛利率為15.2%,全年凈虧損1.9億元,較2023年虧損2.7億元,虧損減少了0.8億元,收窄幅度約30%。調整后凈虧損(非GAAP)為1.69億元,上年同期調整后的凈虧損為2.24億元。
從2022年由盈轉虧以來,小牛電動連續虧損多年,且至今仍未有恢復盈利的跡象。此外,僅為 15.2%的毛利率,相比2023年的19%明顯減少,也反映出公司在盈利能力方面,面臨著巨大挑戰。
成本高企“吞噬”利潤
一直以來,小牛電動以高端化作為品牌定位,試圖通過差異化競爭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然而,這一策略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遭遇了重重困境。
一來,研發投入高企,規模效應不足,導致成本控制難度大。為了維持高端形象,小牛電動在研發上投入了大量資源,但由于銷量未能達到預期規模,無法有效分攤研發成本,導致單位產品成本居高不下,進而壓縮了利潤空間。
不可否認,研發投入對于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至關重要,但在規模效應不足的情況下,高昂的研發成本無疑給公司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據了解,2024 年全年研發費用超 1.3 億元,聚焦電池管理系統與智能互聯功能升級。
二來,銷售費用增加,市場份額爭奪激烈,營銷成本上升。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小牛電動不得不加大銷售及營銷投入,2024 年,4.90 億元的銷售及營銷支出,幾乎與當年同期的 4.99 億元毛利相當,基本吞噬掉所有毛利。
從小牛電動近年來的各項費用變化趨勢來看,銷售及營銷支出不僅在費用中占比最高,且呈現持續增加的態勢。過度依賴營銷手段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有助于提升銷量,但從長期來看,不利于品牌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和可持續發展。
三來,為了應對成本壓力,小牛電動采取了降價策略,試圖通過“以價換量”來提升銷量,可是降價策略不僅未能有效提升盈利能力,反而陷入了“量增利減”的惡性循環。據了解,小牛電動產品的平均單價便持續降價,2021年降至3569元,2023年則降至3323元,而2024年則在此下探至3203元。
盡管小牛電動在 2024 年通過產品創新、渠道擴張與成本優化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收入的增長和虧損的收窄,但要想真正走出虧損泥淖,實現盈利目標,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高端“夢碎”,下沉難闖
小牛電動自誕生起,便高舉高端化大旗,以鋰電化、智能化、高顏值為利刃,意圖在高端市場披荊斬棘。早期,這一策略確實助其在一二線城市的部分消費群體中嶄露頭角,贏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與口碑。
時移世易,高端市場的競爭格局早已今非昔比,小牛電動不僅面臨高端市場增長受限的挑戰,下沉市場拓展更是困難。
在高端市場,消費者需求愈發多元且分化,對高端產品的期望早已不止于基礎的智能化與外觀設計,而小牛電動新車型研發周期長,市場反應慢。當九號、雅迪等競爭對手不斷推出更具科技感、品質更卓越的產品時,小牛電動在高端市場的吸引力便如強弩之末,增長空間被嚴重壓縮。
最明顯的是,小牛電動缺乏爆款新車型,而且產品線單一,可靠性與耐用性也未能達到高端用戶對品質的極致期待。以其高端車型為例,市場反饋中不乏對電池續航衰減過快、零部件易損壞等問題的詬病。
當高端市場增長乏力時,下沉市場本應是小牛電動開拓新增長曲線的希望之地。然而,現實卻給了小牛電動沉重一擊。
一方面,小牛電動由于長期定位高端,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即使推出部分低價產品,在性價比上也難以與雅迪、臺鈴等抗衡。
雅迪、臺鈴等品牌憑借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與規模效應,將產品成本控制在極低水平,同時保證產品具備基本的性能與質量,以極具吸引力的價格在下沉市場大肆圈地。比如,小牛電動一款基礎款車型售價在 3000 元左右,但其配置與性能在下沉市場消費者眼中,遠不如同價位雅迪、臺鈴車型來得實用。
另一方面,小牛電動在下沉市場的渠道布局也嚴重不足。
在下沉市場,線下門店是品牌觸達消費者的關鍵入口,門店覆蓋率低意味著消費者購買、維修產品極為不便,極大地削弱了品牌在當地的競爭力。截至 2024 年12月31日,小牛電動在國內擁有 3735 家特許經營店,看似數量不少,但與雅迪在中國的 4041 名分銷商及超過 32000 個銷售點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總之,高端市場競爭對手不會坐視小牛電動重新崛起,必然會加大競爭力度;下沉市場的開拓也需要巨額資金與時間成本投入,且雅迪、臺鈴等老牌勁旅也不會輕易讓出市場份額。未來,小牛電動若不能在戰略調整上迅速且精準地落地執行,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兩輪電動車市場,很可能會被邊緣化,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
海外市場尋“生路”
在兩輪電動車行業的全球化版圖中,小牛電動是中國品牌海外拓荒的先鋒之一。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小牛電動在國際市場全年整車銷量達16.5萬輛,同比增長52%,通過與Best Buy等零售巨頭合作,高智價比電動滑板車在歐美年輕群體中快速普及,第四季度國際市場整車銷量同比攀升63.9%,全年國際業務收入占比提升至13.4%。
對于小牛電動來說,國際市場業績亮眼,出海看似一條不錯的“生路”。實際上,海外市場逐漸飽和增長空間有限,國內外品牌加速內卷,其面臨巨大的的競爭壓力。
在海外零售市場,歐洲本土品牌如寶馬摩托車推出的電動兩輪車產品,憑借其高端品牌形象和先進的技術,牢牢占據著高端市場的一席之地,而中國品牌如雅迪、九號等,通過大規模的海外建廠和品牌推廣,在全球市場份額不斷攀升。
小牛電動試圖通過本土化戰略來提升競爭力,如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需求,對產品進行優化和改進。然而,這一策略的實施面臨諸多困難。
一方面,本土化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這對于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的小牛電動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規標準、消費習慣差異巨大,要精準滿足各地需求并非易事。
例如,在一些國家,對電動兩輪車的續航里程、最高時速等有著嚴格的法規要求,小牛電動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產品調整,以符合當地法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品的上市速度和市場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形勢不穩定的大背景下,海外市場需求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小牛電動的戰略調整能否取得預期效果,仍充滿變數。可以預見,小牛電動前行的每一步,都將面臨巨大挑戰,但多年積累的市場資源和品牌影響力仍在,破局也不是不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