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資本市場的走勢是橫盤,純粹的橫盤,從周一橫到了周五。
如果你關注銀行等大藍籌股的走勢可以看出,本周的走勢有很明顯的調控痕跡,在大盤試圖下行的時候有明顯的力量一直在頂著。
一直到本周四,這股力量都是在純粹的做多,很慢但很堅定,但周五的時候松手了,中國銀行周1~4和周五的走勢就比較典型。
這股力量前四天如此積極的做多,硬生生頂住大盤的原因,我上周末的在文章里說了,今天主要說一說周五開始松手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本周突發的“不穩定因素”實在是有點多,連紅海航道再起戰火都成了小事,因為美國的盟友和小弟國主動對美國發起了關稅戰,把美國用關稅敲打別人的行為變成了別人用關稅敲打美國。
此舉非常解氣,但也大幅度的提升了全球脫鉤斷鏈,關稅壁壘紛紛興起的概率。
特朗普不是真的要建起關稅壁壘,只是想利用關稅作為談判武器白嫖好處而已,但如果被盟友小弟用關稅敲打,那特朗普必不可能向小弟低頭,否則以后還咋混。
要是真出現了關稅壁壘,第一個倒霉的就是歐美自己,但間接性的也會對我們的經濟構成短期不利影響。
當然長期是利好,真脫鉤斷鏈引發經濟危機了,全球能扛最久的肯定是我們,具體分析我周五的文章里說了。
但短期來看,這確實不是好事,沒必要硬頂著這樣的巨大不穩定因素向上拉。
而從大策略來看,一個月的漲幅是要限制在100點以內的,這樣才能形成穩定綿長的上漲,所以突破下一個百點大關肯定是在一個月以后,這個月要做的無非就是采用什么形式度過這些時間而已,拉上去小幅震蕩肯定比趴著不動好,但如果大環境有不利因素,趴著不動的區別也不是很大。
因為總是有人留言嫌一個月上漲百點的速度太低,覺得不出大陽線就等于浪費時間,我需要對這些人解釋一下,我說的不是一個月上漲百點,是一個月最多上漲百點。
真要能一個月漲100點,那一年就是1200點,明年這個時候大盤就是4700點了,后年就是5900點了。
你覺得這速度是在浪費時間?
所以月漲100點其實是一個很快的速度了,重要的是不能有大的回撤。
在過去幾個月里,控盤力量給外界的最大信心就是有效控制了回撤,這是一種對散戶很友好的走勢,也是慢牛的基礎。
本周不確定性事件驟然增多,特朗普面對小弟的“蹬鼻子上臉”是必定會有所反應的,所以短期內理論上應該以窄幅震蕩拖時間為主,上下震蕩區間極窄,漲不了幾個點也跌不了幾個點那種,然后慢慢看情況來。
這種情況確實沒太多可說的,激情澎湃的行情其實是最傷散戶的,因為激情澎湃的行情下散戶行動太慢,啥都吃不上熱乎的,跌完了才賣,漲完了才買,這種慢吞吞的行情才是最適合散戶的,雖然覺得慢吞吞行情“無聊”的人主要是散戶。。。
今天順便講一個高難度話題,那就是怎么讓散戶自己選股,這個問題并不難,但把道理講成讓普通散戶能理解并接受那就很難。
我想了很久,終于想到了一個能通俗易懂把這事說清楚的辦法。
有人覺得選股就是看技術線,有人覺得選股就是選題材,有人覺得選股就是選企業未來發展前景。
都對,都有人能用這個掙錢,但都不適合散戶,因為能精準掌握這些的人不叫散戶。
分不清技術線的真假,不知道何時該用何時不該用,追題材永遠慢且慢N拍,對企業發展一頭霧水,其實也能選股。
那就是把上市公司給人格化,然后選你覺得最老實的那個人。
拋開股票的表面幻象,這實質上就是一種投資行為,只不過是把投企業的門檻大幅降低了而已。
正兒八經投資企業的人,只會有兩個考慮點,一個是投行業,一個是投人。
風投基金全是這么運作的,先找出新興行業,然后在這個行業里找自己覺得靠譜的新興公司去投。
那些新興公司的風險可高了,遠遠大于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風投基金其實也沒那個本事看清這些新興公司的一切,最終勝率最高的方案就是投人,也就是看創始人怎么樣。
回歸到上市公司話題,如果你搞個虛擬盤玩,走技術路線,走題材路線,都沒賺到錢,走長期價值路線連財報都看不懂,那你可以借鑒風投的辦法,也就是看人。
首先就是要分散行業,你的資金最好要分散到5個以上的行業,且這些行業是互不關聯,最好是互相對沖的。
然后每個行業里的上市公司全部視作是一個個不同脾氣的人,然后從中選一個你認為最靠譜的人出來。
這么說還是有點抽象,所以我拿空調行業舉例子。
在很久以前,大概10年之前,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的市值和利潤都高度接近,差不太遠,當時只要你配置空調行業的股票,基本都是美的格力各拿一點,
因為孰優孰劣確實不好說。
但如今,美的集團的市值是格力電器的一倍,配置空調行業首選美的集團。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這兩個人的表現不同。
拋開題材,拋開財報,拋開運營管理。
你對美的集團的管理層的做事風格有什么印象?
大部分散戶都沒印象,不知道美的集團的管理者叫啥,甚至不知道美的集團的管理層這些年干了什么事情。
唯一出名的是美的集團多年前耗費數百億巨資購買了德國的一家機器人企業,順利消化之后成功讓美的集團擁有了制造工業機器人的能力,而且技術水平相當高,甚至銷售還很順利,如今已經開始為美的提供大量營收了,導致美的一個空調企業成了工業機器人的龍頭之一,是機器人概念股的一員,還是一線成員。
但這些大部分散戶其實也不知道,不然怎么叫散戶呢,甚至有少量散戶連美的集團是賣空調的都不清楚。
這就是散戶的實際水平,無法改變,想幫他們的話,只能你去適應他們,不能指望他們來適應你。
美的集團這些年也沒表現出啥,只是每年不停的分紅回購而已,始終是一線梯隊的績優生,今年上面號召分紅回購之后更是公告了一個驚人的金額。
不是說發了這個回購公告明天就必須會暴漲,很多散戶看消息只看明天會不會暴漲,看到了自己覺得好的消息那就明天開盤搶購,沒暴漲那就是消息騙人,股市騙人。
持有這種思維的散戶那注定是虧錢的,我今天教大家怎么去看這類消息。
宣布分紅回購之后,美的集團還發了個公告。
從這份公告里,你看出了什么?
如果你的回答是啥也沒看出來,那就對了,說明你閱讀理解能力達到了正常水平線之上,美的集團多年來要么不發言,只要發言就是這個調調,沒人能看出啥東西。
但有一點是能看出來的,那就是美的集團重視自己的股價,尊重股東,試圖向股東證明自己在努力經營公司。
是真心還是假意,這個是沒人能判斷出來的,但美的集團每年都有大額分紅和回購,而且金額越來越大,這樣的情況持續好多年了。
未來美的集團到底能不能經營好,有沒有能力抓住新的時代潮流,這個也不是散戶有能力判斷出來的。
但就沖美的集團的表態,讓美的集團目前的管理層運營,大概率是比自己投錢進空調行業開公司運營是要更好的,因為其開空調公司的能力應該比我們強。
把美的集團目前的管理層視作一個人的話,那這個人給我們的感受是比較憨厚老實的,不像壞人。
如果空調行業被新科技降維打擊,完了,那美的集團是無力回天的,但如果空調行業正常運營,那我是不擔心這公司的管理層用種種手段掏空上市公司資產的。
而空調行業曾經的另一個備選者,格力電器,則是另一個典型。
說多了容易引來格力的法務,所以只列幾個客觀事實。
2016年股東大會的時候,因為進門的時候股東們沒有鼓掌,董明珠當場發飆,說:
“格力沒有虧待你們!我講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幾個這樣給你們分紅的?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么樣?” “給你們越多,你們話越多,兩年給你們分了180億,你去看看哪個企業給你們這么多?格力從1個億、從1%利潤都沒有甚至虧損的企業做到今天,達到13%的利潤,是靠你們來嗎?是靠我們的心。”
此事在當年曾被廣泛報道。
2024年的時候,格力專賣店被大批量改名為“董明珠健康家”,被廢掉了格力的名字,改名叫董明珠。
然后董明珠還聲稱這是“把個人聲譽全部砸進去了”,意思是自己虧大了,為了公司不惜犧牲自己。
如果格力是你創建的公司,然后你手下的一個經理人把格力的招牌給拆了,換成了她自己的名字,請問你覺得該經理人的行為是在損公肥私還是在損私肥公?
這不違法,但有違道德,格力的招牌誰都知道那是很值錢的無形資產,為了確保自己個人的私權損害格力股東的權益,試圖把格力改造成只能是董明珠的,行為已經公開到連格力的招牌都敢換成董明珠的名字。
把上市公司視為一個人的話,那你對這個人會是什么評價?
和同在空調行業的美的集團相比,把時間拉長之后,你覺得誰會把企業運營的更好,給股東帶來更多的回報?
這個就叫看人,不需要考慮企業的太多運營細節,也不需要考慮這些企業能不能抓住最新的概念風口。
當然了,客觀評價的話,董明珠的這種行為在全體上市公司里甚至能評為優秀,這種極其渴望和重視上市公司控制權的行為,雖然會導致損公肥私的傾向,但至少證明董明珠短期內不想賣掉格力,短時間內不會把格力掏成空殼,和很多上市就是打算賣公司的人一比,甚至被襯托的算好人了。
和全行業比,格力的“人格”不算差的,但因為空調行業有一個美的集團,和美的集團一比,格力那就不行了,這個就叫人比人。
短期啥都有可能,但長期投資的話,要么不投空調行業,要投就肯定投那個讓你覺得人實在的,美的顯然優先級大于格力。
這條不止適用于散戶,其實大量投資機構也是這么做的,所以美的集團如今被買出了很高的溢價,單看營收和利潤,美的是顯著比格力貴的,但大家都在買美的,因為看的是五年十年后,而不是明天和后天。
還有一個例子是中國平安。
這家公司是中國保險行業的龍頭企業,業務之復雜程度突破天際,別說散戶算不清楚,連我都算不清楚,甚至連個大概都算不清楚,我個人覺得就算是平安的高管,估計也只能搞清楚他自己管的那些業務,算清楚本公司全局數據并預測趨勢是做不到的。
其他保險公司其實也一樣,哪個都不是能輕易算清楚的。
平安和美的不同,分紅還行但回購差很多,但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這個公司的副總經理就會出來說自家的股價太低了。
2024年的時候,平安的副總經理是這么說的。
2025年的時候,平安的副總經理是這么說的。
2024年3月份平安的副總經理說自己公司的股價太低之后,其股價并沒有上漲,9月份的大漲實際上是大盤暴漲帶上去的,并不是平安自己的實力。
其主要原因是房地產行業這幾年的暴雷導致的,平安的業務里有很多的房地產資產,到2024年才算把風險清理干凈,但市場一時半會并不會接受。
但是在保險行業這里,中國平安是唯一對自己股價很在意的公司,雖然不如美的那樣大手筆回購,但至少頻繁發聲了,分紅給的也可以。
別小看這個發聲,其他的保險公司里連個發聲的都沒有,沒人說過自家公司股價過低這種話。
中國平安是險企身份+國企身份,條條框框比較多,就公開發言聲稱自家公司股價過低這種事情而言,在上市險企里是獨一份,在上市國企里也是極少的。
簡單的說,在保護股東利益這方面做的不如最強梯隊的那批上市公司,但比保險業的同行都要強。
所以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五年十年的話,類似中國平安這樣的上市公司,大富大貴看概率,而且概率可能不高,但這家公司“不坑人”應該是沒問題的。
只要是上市公司,其實個個都是人精,每一個都是本行業翹楚,運營他們的本行業務都比普通散戶強無數倍。
只要他們心向著你,那他們肯定運營的比你好,投資回報率也會超過社會平均水平。
但如果他們心不向著你,哪怕現在是金飯碗,他們也能用各種手段給你悄悄砸了,搞成金碎片偷換走。
投資首先就是投人,你對業務越不清楚就越要如此。
不需要很強的看人識人能力,因為中國現階段的各大上市公司,不表達自己的是大多數,直接表達自己的則是干脆利落的表達善意或惡意,相當的清晰直觀。
同時看人還有看能力等等,比如投小米的實質就是投雷軍,假設雷軍突然無了那小米股價最少瞬間掉2~3成,剩下的要看管理層接班后表現再議。
但這樣的看人法對普通散戶來說有點難,我暫時也不知道怎么表達能讓普通散戶理解并接受,不過最基礎的態度善惡法其實已經足夠普通散戶用了。
這種辦法搞風投是不行的,因為風投面對的都是態度極其友善的創業者,所以風投是必須看個人能力的,但你投上市公司甚至是龍頭藍籌時,能力那一關已經被市場篩選過了,全是精英,能力都是沒問題的,只有態度問題,那你只需要考慮態度其實就夠了。
你選一些你認為善意的,愿意為股東考慮的上市公司去投,五個八個還是很容易選的,一時半會選不出來,時間久了多看看新聞,自己心里也就有數了。
每個行業只選一家公司,只選龍頭,且只選你覺得算好人的上市公司,選不出來就不投錢,選出來一個就投一個,一直到投出5~8個行業之后,再開始優中選優,或者繼續擴大范圍。同時順便擇下時,這個就是看大盤,以及金融大環境了,企業的股價高低除自身業績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受大盤影響。
這種做法的實質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覺得某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態度可疑,那就碰都別碰,題材和業務再好都別碰。你覺得某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一心想做好企業,那就不考慮業務題材什么的,直接相信他們能運營好。
投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但投一堆好人大概率是有好報的。
所作所為讓你最產生信賴感的那個上市公司,就是最值得你投資的。
當你投了一個自己不信任的人時,你是很焦慮的,只想著在他反應過來坑你之前趕緊跑,呆在他身邊的時間越久你越害怕。
但當你投了一個自己信任的人時,你就不用那么焦慮了,因為你知道他賺錢的能力比你強,而且不會故意坑你,你會想盡可能延長待在他身邊的時間。
作者:遠方青木(公號ID:YFqingmu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