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美國政府當地時間3月2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數百家美國牛肉企業的對華出口資格于16日到期后,美國對華牛肉銷量大幅下降。截至3月20日當周,美國對華牛肉出口量幾乎為零。據美國牛肉貿易商和美國肉類出口聯合會稱,3月16日,中方更新了數百家美國豬肉和家禽加工廠的出口注冊,使這些企業的對華出口資格在最后一刻得到延長,可以繼續向中國供應肉類產品。不過,數百家美國牛肉企業的資格仍在16日到期,至今尚未續簽。
牛肉商品(資料圖)
2024年中國啟動進口牛肉保障措施調查,需緩解國內養殖戶壓力;3月10號中方對美牛肉加征10%關稅,疊加資質失效形成“組合拳”;美前財長保爾森訪華期間,中方部分續簽資質,未續簽的牛肉企業或成后續博弈關鍵。美國牛肉產業陷入連鎖危機:泰森食品等加工商庫存激增,牧場主面臨牛價下跌與成本高企,包裝工人被迫輪班休假。美國肉類出口聯合會坦言:“沒人愿承擔貨物滯留風險。”與此同時,巴西、阿根廷牛肉出口激增,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構,驗證了中國市場波動的“蝴蝶效應”。
但中國政府并非毫無理由地采取這一舉措,這是因為自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并對中國的商品加征了高額關稅。在這場貿易戰中,農業和制造業成為了特朗普政府施壓的重要工具。然而這種單邊主義的做法不僅未能有效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導致美國國內的農業界開始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和牛肉產業,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農場主,已經開始感受到無法回避的經濟痛苦。
特朗普(資料圖)
2025年3月25日至26日,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宣布將70多家中國企業納入出口管制名單,禁止它們獲取美國的芯片、量子技術等一些關鍵產品。美國方面表示,這一舉動旨在“堵塞技術缺口”,以阻止中國“軍事技術的進步”。這是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初再次執政后,首次大規模針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措施。3月21日,美國財政部以“購買伊朗原油”為理由,把山東的一家煉油廠列入了制裁名單。這種“切香腸戰術”意在慢慢壓縮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活動空間。
另外,特朗普政府打算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船只每次征收最高150萬美元的“服務費”,說是要“振興美國造船業”、“保障國家安全”。結果呢?美國航運、農業、制造業這些行業全都炸了鍋,大喊:“這不是自己害自己嗎?”“如果非得讓我們把中國船換成別的船,那美國的航運公司就直接可以關門大吉了!”在聽證會上,美國最大的國際貨運公司Seaboard Marine的CEO愛德華·岡薩雷斯情緒特別激動。他公司的24艘船里有16艘都是中國制造的,要是一艘船一次過河的成本就得漲幾百萬美元,這簡直就像是“一年白干了”。
美國農民(資料圖)
在此背景下,近日,中國商務部宣布,中方已正式向世界貿易組織(WTO)起訴美國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征關稅的措施,指控其違反國際貿易規則,損害全球貿易秩序。這一行動標志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再度升級,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中國商務部表示,已正式向WTO提起訴訟,要求美方糾正錯誤做法。此前,美國已于3月14日同意在世貿組織框架下進行磋商,中方將依據WTO規則推進后續法律程序。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強調,中方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系,反對任何國家濫用關稅手段破壞國際貿易秩序。
據第一財經記者獲知,美方表示已經接到加拿大3月4日的來信。加拿大的申請涉及美國在2025 年 2 月 1 日第14193號總統行政命令中采取的一些行動,根據《國家緊急狀態法》和《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實施。美方同樣表示在3月4日收到了中方來信。美方表示,中方已經決定,根據WTO規則美國的行動是沒有正當理由的,并據此對美國商品實施關稅措施。在商務部例行記者會上,何亞東表示,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