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留幾手直言“雷軍被捧得太高不是好事”時,或許已預見到銅陵小米汽車爆炸事件引發的信任崩塌。這場看似獨立的產品危機,實則是創始人被過度神化的必然代價。在商業史上,無數案例證明:將創始人推向神壇,看似贏得了流量,實則埋下了失控的隱患。
輿論造神:創始人形象的“甜蜜陷阱”
雷軍被塑造為“技術理想主義者”的過程,是新經濟時代典型的造神運動。從“工程師人設”到“發布會脫口秀”,小米將雷軍的個人魅力轉化為品牌資產。這種策略在初期成效顯著:雷軍相關輿情正面評價占比曾達82%,帶動小米品牌年輕化轉型。然而,當輿論將雷軍推向“國產科技救世主”的高度時,一個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公眾對雷軍的期待,已超越企業家的范疇,更接近“完美偶像”的幻想。
這種造神邏輯的隱患在銅陵事故中暴露無遺。當小米SU7碰撞后爆燃致3人死亡時,公眾對“雷軍作品”的容忍閾值被無限壓低。家屬指控車門鎖死、小米專項小組未主動聯系家屬等細節,在“技術偶像”的光環下被無限放大。公眾質問的不再是一款產品,而是雷軍作為“技術信仰領袖”的信譽。
反噬鏈條:從個人IP到系統性危機
創始人被過度神化的后果,遠超個人形象的得失。它像多米諾骨牌,推倒的是企業整體價值的根基:
- 品牌信任崩塌
柳傳志曾被捧為“民族企業教父”,聯想卻因債務結構、高管薪酬等問題遭反噬。雷軍與小米的深度綁定,使品牌從“用戶共創”蛻變為“個人崇拜”。當事故暴露技術短板時,公眾對“雷軍神話”的祛魅,直接轉化為對品牌的拋棄。 - 危機公關失效
小米汽車事故回應被批評“避重就輕”,未直面車門鎖死問題。公眾因雷軍平時的“高調技術布道”,要求事故回應達到“技術白皮書”級別的嚴謹。對比特斯拉事故后馬斯克的“透明化策略”,小米的回應顯得傲慢且敷衍。 - 內部管理失衡
過度聚焦CEO個人IP,導致技術團隊被忽視。華為輪值董事長制度分散輿論風險,而小米的“雷軍依賴癥”使團隊創造力被壓制。銅陵事故中,小米技術團隊未能及時提供碰撞數據的技術解讀,暴露體系性短板。 - 長期價值透支
馬斯克曾因“技術狂人”人設吸引粉絲,但頻繁跳票透支信譽。雷軍若重復此模式,可能重蹈覆轍。銅陵事故后,用戶對小米汽車“技術可靠性”的質疑,已蔓延至小米生態鏈其他產品。
破局之道:從“個人崇拜”到“組織信仰”
避免造神反噬,需重構企業與創始人的關系:
- 分散輿論焦點:建立高管團隊IP矩陣(如小米盧偉冰、王翔),減少CEO個人曝光。華為任正非“不上熱搜”的策略,使品牌好感度反超小米3.2個百分點。
- 技術透明化:公開核心數據(如小米汽車碰撞測試細節),接受第三方檢測。特斯拉通過“白車身拆解直播”重建技術信任,值得借鑒。
- 危機預防機制:設定輿情熔斷閾值(如負面占比超15%啟動預案)。銅陵事故中,若小米能在輿情發酵初期啟動預案,或可避免信任崩塌。
- 用戶參與管理:借鑒華為“花粉”模式,讓用戶參與產品迭代。小米社區調研顯示,18-25歲用戶對“雷軍語錄”已產生審美疲勞,互動率下降12%。
警惕“造神”時代的商業幻覺
銅陵事故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新經濟時代“人設經濟”的必然代價。當創始人被捧上神壇,企業便失去了自我糾錯的彈性。真正的商業領袖,應如任正非般“不上熱搜”,或如馬斯克在危機中展現技術真誠。畢竟,商業世界需要的不是“神”,而是真實的人——會犯錯,但能直面問題,用謙遜與行動重建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