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德
編輯/子夜
那個曾經被稱作“瘋子”的產品狂人,釘釘創始人陳航(無招),在離開阿里四年后即將王者歸來。
連線Insight了解到,阿里集團擬收購陳航(無招)創辦兩氫一氧公司的投資人股份,交易完成后,陳航(無招)將出任阿里集團釘釘CEO。
無招是釘釘的靈魂人物,帶領其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但商業世界從無永恒的主角。2020年,無招與集團戰略產生分歧,最終選擇出走創業。接棒者葉軍用三年時間完成了釘釘從“規模擴張”到“健康盈利”的商業化轉身。如今,釘釘已成長為擁有7億用戶、5600家生態合作伙伴的超級平臺。
就在人們以為這段故事已畫上句號時,阿里又請回這位老將。這不僅是阿里To B業務線近年來的最大人事變動,更是其在AI時代的重要布局。
釘釘創始人無招,圖源釘釘公眾號
2025年的阿里經歷著關鍵轉折。今年以來,其港股股價已經累計上漲逾65%。其中AI業務是最重要的推動力。兩個月前,阿里宣布千億級AI資本開支時,市場用14%的單日漲幅表達了強烈看好。
但光有千億級投入不行,通義大模型需要落地場景,企業服務業務亟待AI改造,而承載7億用戶的釘釘,必須從協作平臺進化為真正的AI智能中樞。
這或許正是阿里召回無招的核心動因。一方面,收購其創業公司可以為即將到來的AI大戰儲備關鍵戰力;另一方面,這位產品狂人當年能用“瘋狂”模式打造現象級應用,如今或許正是釘釘AI突圍的最佳人選。
這位歸來的“破壁者”,能否帶領釘釘再創奇跡?
1、釘釘為何需要無招回歸?
無招的離開與回歸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阿里戰略重心的變化。
早期,無招對產品的極致追求是釘釘成功的關鍵。2015年,在“來往”項目受挫后,他準確抓住企業服務市場的空白,帶領團隊打造出Ding消息、智能審批等一系列顛覆性功能。
他認為,創新不是模仿,“不能老跟在別人后面拼命跑”,而是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這種對細節的苛求、近乎偏執的創新精神,讓他帶領的團隊,被外界戲稱為“釘釘瘋人院”,也讓釘釘在協同辦公領域站穩腳跟。
2020年成為釘釘發展的關鍵轉折點。這一年,釘釘不僅實現了規模突破——用戶數突破3億、服務企業超1500萬家,更因阿里“云釘一體”戰略的實施而迎來重大變革。
隨著釘釘被整體并入阿里云體系,其業務重心開始向大客戶服務轉移,而創始人無招也隨之調任集團,擔任CEO張勇的特別助理。
這一職位在阿里內部通常意味著過渡安排,但一年后,無招并未轉戰其他新業務,而是選擇離開出走創業,并帶走了原阿里釘釘副總裁任卿、原阿里釘釘市場部負責人甘聰,以及原阿里釘釘首席架構師、CTO朱鴻等核心骨干。
對堅持“服務海量小微企業”的無招而言,釘釘服務重心轉向KA,是一種理念顛覆,因此無招的離開也情有可原。
陳航創立“兩氫一氧”后,與阿里的聯系并未完全切斷。兩氫一氧公司就位于海智大廈9號樓,與釘釘所在的5號樓僅一街之隔。
他的創業項目也很快獲得了元璟資本的投資,而該機構的創始人正是現任阿里CEO吳泳銘。兩人淵源頗深:2010年無招回歸阿里
負責淘寶搜索,2015年創立釘釘,關鍵節點都得到了吳泳銘的支持。
戲劇化的是,2023年,阿里的戰略再次調整,“云釘一體”戰略并沒有持續太久。
隨著“1+6+N”組織變革的啟動,集團拆分為多個獨立業務集團,釘釘從阿里云剝離,成為“N”中的獨立業務單元,不再由阿里云直接管理。釘釘的獨立,也標志著“云釘一體”戰略的階段性完結。
圖源阿里巴巴集團官網
幾乎與此同時,無招回歸的傳聞開始浮現——他在2023年釘釘生態大會上的開場演講,曾讓外界猜測這位“釘釘之父”是否即將重掌帥印。
2024年,吳泳銘正式接任阿里CEO后,確立了“用戶為先、AI驅動”的新戰略。過去一年,阿里為了加碼AI,在C端領域推出了AI旗艦應用“新夸克”,釘釘則被明確定義為“阿里To B最重要的AI應用資產”。
此時的釘釘,必須迎接從協同工具向AI智能體平臺轉型的關鍵挑戰。而無招在低代碼、開放生態上的積累,以及對中小企業需求的深刻理解,恰好契合這一趨勢。
對吳泳銘而言,無招的回歸不僅關乎釘釘的未來,更是阿里整體AI戰略的重要一步。在“高管年輕化”的背景下,阿里需要既能理解集團戰略,又能打破大公司創新瓶頸的實戰派。
而無招正是這樣的人選——他既能用“瘋子”般的執著打磨產品,又善于將前沿技術轉化為商業場景的解決方案。
時隔四年,這位“舊將”的回歸,或許正是釘釘在AI時代實現突破的關鍵。
2、幫阿里打AI硬仗,釘釘不能輸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釘釘已成為阿里AI戰略的核心戰場。過去兩年,這個擁有7億用戶的企業服務平臺,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智能化變革。
釘釘的AI轉型始于2023年4月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該階段,釘釘與阿里云的協同作戰,將大模型能力直接嵌入高頻工作場景。
例如,用戶通過簡單的“/”斜杠指令,即可在文檔、會議、審批等場景中喚醒十余項AI能力,讓AI成為工作流中的自然組成部分。
2024年成為釘釘AI發展的關鍵一年。隨著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突破長文本理解與復雜推理能力,AI Agent(智能體)的商業化前景驟然清晰。
OpenAI CFO薩拉·弗萊爾在達沃斯預言,AI 現在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和解決問題,AI Agent 將在軟件開發、實驗室研究和客戶服務等領域擔任 “員工” 角色。
吳泳銘也指出,生成式AI的最大價值在于通過AI Agent重構企業生產力。
釘釘迅速響應這一趨勢,推出“AI助理”平臺,覆蓋工單處理、法務審查等高需求場景。企業還能零代碼定制專屬智能體,滿足個性化需求。
在技術路線上,釘釘采取了開放策略。不僅接入阿里自研的通義,還開放對接包括DeepSeek、智譜AI、MiniMax、月之暗面等在內的多家頭部模型,被內部戲稱為“集齊七龍珠”。
這種多元模型架構,讓企業可以根據需求自由組合AI能力,例如教育機構偏好長文本理解能力,就可調用月之暗面模型;吸引了大量開發者,通過釘釘平臺觸達客戶,截至2024年中,平臺已匯聚超過50萬個企業自建智能體。
釘釘的核心優勢在于其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海量的用戶數據。
每天處理超10億條消息,企業高頻使用的考勤、審批、文檔協作等功能,為AI技術提供了天然的落地場景;積累的海量企業行為數據,通過阿里云的RAG 技術(檢索增強生成)可以反哺模型訓練。
圖源釘釘官網
但釘釘在做的事,競爭對手也都在做。飛書也在多個產品中融入了AI功能,包括內容創作、內容總結、數據分析等,也開放接入了多家頭部模型。近期,廣州白云機場中的一則飛書廣告墻上,DeepSeek、MiniMax、月之暗面等國內九家頭部的大模型公司Logo赫然在列。
面對激烈競爭,釘釘拿出了更多的籌碼。
2025年3月,釘釘推出“AI創新N次方計劃”,以極具吸引力的扶持政策加速AI生態建設。該計劃推出“三免四助力”措施——免除開發者傭金、保證金及算力費用,同時提供品牌推廣、銷售渠道、技術支持和投資對接等全方位助力。
釘釘副總裁王銘甚至承諾“要錢給錢,要資源給資源,要客戶給客戶”,展現出打造AI生態的決心。
釘釘作為阿里AI+ To B場景的唯一入口,阿里集團的態度也很明確,吳泳銘提到“集團另一塊非常重要的To B資產是釘釘。在我們看來,未來在企業端會有非常多用AI重塑企業內協作、協同的場景和機會。釘釘是我們最重要的、面向To B領域的AI應用。”
從力度空前的開發者扶持,到無招等核心人才的回歸,釘釘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阿里的AI戰略版圖中,釘釘憑借其連接技術與商業的獨特價值,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個超級入口不僅承載著阿里To B業務的未來,更肩負著推動整個集團AI戰略落地的重任。
(本文頭圖來源于釘釘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