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要強調的是,這種等級的形成,并非由能力決定,而是通過服從性測試動態調整。
作為一個從業十五年的心理咨詢師,我遇到了許多飽受“欺壓霸凌”的人們,他(她)們常常會很糾結一個問題:
“為什么那個人總是我?”
關于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說起。
—
01
社交定位機制
其實,只要身處封閉環境(如職場、校園)之中,人際關系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從上至下”的等級體系——這是群居動物普遍存在的現象。
而底層,往往具備以下特征:
· 無條件妥協:對他人請求全盤接受,例如被放飛機時立刻說“好的”;
· 無差別退讓:開會永遠坐末位,聚餐主動縮在角落,用現在流行的語言來說,即“偷感十足”。
· 對冒犯遲鈍:被冒犯需要較長時間以上才察覺異常,例如被人當眾調侃依然配合著笑,事后反應過來才覺得很氣;
這些特征,是很容易被周圍的人所捕捉到。
要強調的是,這種等級的形成,并非由能力決定,而是通過服從性測試動態調整。比如同事讓你幫忙倒水,若你立刻答應,下次可能被要求代寫報告;若你反問“這是緊急且必須的嗎?”,則能阻斷試探鏈條。
—
02
受害者的共性
許多受到“欺壓霸凌”的受害者,常常在語言和行為上就無意識傳遞著“我是底層”的“自我矮化”信號。
比如:
疑問式收尾:“這樣可以嗎?”“您覺得行嗎?”
習慣性自我否定:“我可能還沒準備好”“抱歉耽誤您時間”
解釋型道歉:“對不起,因為我家遠所以遲到了”(將客觀問題歸因為自身過失)
信息秒回:凌晨兩點秒回工作消息,默認“我的時間不值錢”
高頻道歉成:總是把“對不起”掛在嘴邊,PPT翻頁卡頓也說“對不起”
過度使用“自我矮化”言行,會降低話語權威性,讓他人潛意識判定“此人的底線還可以繼續往下突破”,也會形成一種受害者的預言自證:越是退讓,越強化“每個人都在欺負我”的認知。
—
03
建議
如何打破這種局面,讓自己不再被認出是那個“最好欺負”的人呢?
從心理咨詢的深層視角來看,破局的本質上是一場關于存在姿態的重構。
那些被“認出”的人,往往在潛意識中延續著某種創傷性生存策略——通過退讓換來安全,進而被困在名為“受害者”的單一劇本里——這個故事里寫滿了“我天生好欺負”“忍耐才能生存”的注腳,卻藏起了所有“我曾勇敢說不”的段落。
真正的改變始于把“被欺負”從你的骨血中剝離,像對待入侵的病毒般審視它
那些最終走出來的人,都經歷過以下的覺醒:
他們不再追問"為什么是我",轉而思考"我選擇如何被對待",成為自己新的生命故事的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