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東中西三段,存在數個爭議區,目前大部分藏南、巴里加斯450平方公里等領土仍被印度非法控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知不覺我國實際控制的爭議區面積也在擴大,其中阿克賽欽、加勒萬河谷、班公湖等,還有兩處關鍵要地支普齊和烏熱,那么,這兩處領土位于哪里?戰略價值又有多大?
中印邊境爭議
中印邊界東起察隅縣,西至喀喇昆侖走廊,綿延長達2000公里,但受英國殖民遺留問題、印度擴張戰略等因素影響,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
這條邊界線可分為東中西三段,其中東段沿喜馬拉雅山南麓與阿薩姆平原交界地帶劃分,東以中印緬三國交界處為起點,向西直至中印尼三國交界處,其中位于喜馬拉雅山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具體可分屬于門隅、洛渝、下察隅三個部分,這部分領土歷來屬于我國,是中國西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因英國非法劃定的麥克馬洪線,導致目前藏南大部分地區仍被印度非法控制。
中段邊界沿喜馬拉雅山脈劃分,從中印尼三國交界處,延伸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涉及爭議地區包括巨哇、曲惹地區,隸屬于札達縣楚魯松杰鄉,什布奇山口地區,地處札達縣底雅鄉什布奇村附近,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位于西藏阿里地區,由札達縣管轄,然沖、烏熱、拉不底地區,位于札達縣達巴鄉,這些地區大多位于印控克什米爾南緣與尼泊爾之間,爭議區總面積大約2000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都被印度控制。
西段邊界則沿喀喇昆侖山脈走向,從札達縣6795高地到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主要爭議地區包括阿克賽欽和巴里加斯等地區,其中阿克賽欽位于新疆與西藏交匯地帶,是新藏溝通的關鍵通道,阿克賽欽總面積42600平方公里,一直在我國控制之下,目前大部分屬于新疆和田地區管轄區,南側小部分屬于西藏阿里地區。
巴里加斯則位于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的西北部,獅泉河以西,是我國邊境戰略要地,總面積1900平方公里,目前除了東部的典角村大約450平方公里仍被印度占領外,其余1450平方公里都在我國的控制之下。
我國已實控支普齊和烏熱
支普齊位于我國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楚魯松杰鄉北部,西側與印度以喜馬拉雅山山脈雪峰線為界,北側與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接壤,東北是中印界山斯諾烏山。
支普齊地理環境十分惡劣,海拔高達4300米以上,冬季漫長寒冷,含氧量極低,給邊防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在西藏阿里地區,支普齊甚至被稱為比天堂還要遙遠。但是這里戰略價值巨大,從這里向北可深入中國故土拉達克,與阿克賽欽在中印西段邊境形成一個兩面夾擊之勢,有助于我國進一步掌控這一地區的局勢。
位于支普齊以北的支普齊哨所,處于喀喇昆侖腹地,是中國版圖最西端的哨所之一,這里巡邏難度極大,沿途大部分都是只有一車之寬的山路,一側便是千米深的溝壑,戰士們每天只能踏著亂石鋪地,穿過窄如羊腸的小路,顛簸10至14小時完成巡邏任務,并且這里夏季山洪不斷,冬季大雪封山長達8個月之久,但即便如此,邊防戰士們依舊每日堅守崗位,時刻守衛邊境中段的安全。
烏熱地區位于喜馬拉雅山山脈北麓,北與東徑拉山口相連,南抵山姑馬拉山口,面積大約135平方公里。烏熱是中印邊界中段的戰略要地,從這里向下可直達印度北阿坎德邦,深入印度腹地。是我國監控和防御印度的重要前沿陣地,并且這里還是達巴鄉牧民的天然夏季牧場,對當地的游牧業發展意義重大。
1954年,印度曾私自將這一地區劃入自己的杰莫利縣境內,同年6月,印軍跨姑馬拉山口侵占烏熱,不過由于這里環境惡劣,補給困難,僅三個月印軍便從這里撤回。1955年我國進駐烏熱,中印為此形成對峙局面。1956年,中印達成互不駐軍協議,我國從烏熱地區撤出,但印度卻在同年6月違背協議,再次入侵烏熱,導致這一地區成為中印邊界中段的熱點問題,1958年雙方就此展開激烈談判,但并未取得成果。近幾年隨著邊境基礎建設的不斷完善,我國逐漸控制這一地區,并在這里展開多次巡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