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清
近日,聚焦分子診斷的安諾優達遞表港交所,作為比亞迪聯合創始人夏佐全實控的一家公司,安諾優達的遞表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只不過,公司成立多年遲遲未能盈利,近年來研發投入也在驟減,而且在公司的主營產品領域,有華大基因、貝瑞基因等強大對手的壓制。不僅如此,號稱公司自主研發的測序儀不僅被市場詬病為貼牌生產,也面臨著不小的政策風險。如此種種,引發了市場的廣泛憂慮:在資方控制下的企業還能否保持做好產品的初心,并在資本和經營間找到平衡?
【三年虧超4億,品牌競爭力難提】
安諾優達于2012年在北京成立,公司聚焦于以分子診斷為基礎的IVD(體外診斷)醫療器械研發以及多組學生命科學研究,主要為產前診斷認證的醫院及獨立醫學實驗室(ICL)提供服務。
2017年安諾優達生產的NIPT試劑盒獲得三類醫療器械證書,該試劑盒可以檢測少量外周血樣本中與胎兒cfDNA相關的遺傳異常,降低了與有創采樣程序相關的流產風險,并實現100%的靈敏度及99.9%的特異性。截至2025年3月21日,安諾達優的三款IVD產品已獲得三類醫療器械證書,兩款兼容的生物信息學分析軟件產品獲得二類醫療器械證書,還有12款IVD產品正在開發中。
▲公司主要產品和在研產品情況,來源:招股說明書
然而體外診斷雖屬前沿技術范疇,但安諾優達成立至今卻尚未在這門生意中實現盈利。招股材料顯示,2022至2024年底(簡稱報告期),安諾優達的營收分別為4.35億元、4.75億元和5.18億元,報告期內營收整體實現19%的增長,同期錄得的凈利潤分別為-1.17億元、-2.23億元和-1.36億元。整個報告期內合計虧損達到4.76億元,而且公司從成立至今已經累計虧損超12億元,但公司最新的凈資產不到5.3億元。
▲經營業績情況,來源:招股說明書
剖析安諾優達的經營,發現公司在競爭力上存在著明顯的短板。雖然灼識咨詢的數據顯示,按照2023年樣本檢測量計算,安諾優達在中國NIPT市場位列第三,市場份額12.1%,但是其市場份額遠低于華大基因的50.5%,也低于貝瑞基因的15.9%。
而醫藥大類產品的龍頭效應很強,往往市場是只知第一,不知第二第三是誰。華大基因憑借著自身在測序儀、試劑、數據平臺全產業鏈的深度布局,形成了行業標桿,打開了市場知名度,安諾優達在這塊遜色太多,目前尚未能實現自身的閉合生態,無法與下游客戶進行深度綁定。
而且安諾優達的主要收入來自于醫院和獨立實驗室,這二者自建測序平臺的動力和實力都較強,安諾優達無法與之形成持久的強業務聯系,因而難以打開快速增長的通道,這也是為何報告期內公司整體營收增速平平的重要原因。
不僅如此,深究還發現,公司尚未上市核心創始人早已出局,如今掌權的大佬夏佐全是公司天使輪融資股東正軒投資的掌舵人。
【創始人被迫出局,資方控制下初心尚在?】
在安諾優達成立之初,夏佐全通過其管理的深圳正軒投資為管理團隊提供了大量的啟動資金,因而正軒資本最初持有安諾優達超90%的股權。公司在創立之初還有三位聯合創始人,其中陳重建博士擔任公司的CEO兼總裁;梁峻彬則擔任公司的首席運營官;王海良擔任營銷副總裁。
在大佬的加持下,安諾優達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成立至今共進行了6輪融資,中國人壽、國泰君安等都是其股東,在2022年最新一輪融資結束后,其估值也升至超40億元。
▲安諾優達主要融資,來源:天眼查
然而其聯合創始人除了王海良依舊在公司擔任執行董事兼副總裁外,其他兩位早已不見了蹤影。而目前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志民只是職業經理人,夏佐全控制著安諾優達超50%的投票權,是背后真正的話事人。
對于兩位創始人的出局,有說是因為2019年的裁員事件導致員工不滿,董事會追責,將二人邊緣化而最終離職;也有說是因為創始團隊在和資方的決策權爭斗中敗下陣來而出局。擁有雙博士學位的陳重建和擁有幾十項發明專利的梁峻彬是妥妥的技術派,更注重科研突破和技術迭代,而資方則側重于商業化和盈利,以及IPO退出?,F如今安諾優達在資方控制下還能否保持住初心?
2022年,安諾優達的研發支出為0.74億元,占到當年營收的16.9%,而對應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占比為14.3%,依舊以研發驅動為主導。而到了2024年,研發支出較2022年驟降64%,其占營收的比重也降到了5.1%,與之相對的是銷售及分銷開支上漲了84%,占營收的比重也攀升到了22.4%,二者之間的數額年差值超8800萬元,而且最近兩年行政開支數額較2022年也有了數倍的增加,重營銷輕研發的戰略方針盡顯。
▲報告期內主要開支情況,來源:招股說明書
但重營銷輕研發真的有利于公司長遠發展嗎?
【政策風險重壓,突圍困難重重】
2024年,安諾優達的業務收入有近64%為臨床測序業務,而該業務主要依賴NIPT、CNV-seq等產品,但這幾款產品都是陳、梁兩位創始人在公司時主導研發和生產的。公司的新產品更新速度遠遠趕不上同行華大基因和貝瑞基因,新產品正在遭遇青黃不接的困境。在研發支出銳減的情況下,公司的優秀在研產品阿爾茨海默檢測試劑盒預計要到2028年才能上市,而這期間還充滿了諸多未知因素。
不僅如此,已經獲批的NextSeq 550AR測序儀也被市場詬病。招股材料中號稱是自主開發,但是該測序儀的核心組件依賴Illumina(因美納公司)技術,被認定為“貼牌生產”,而且Illumina在今年2月4日已經上了商務部的《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并且商務部還在3月4日追加禁令,禁止其基因測序儀出口至中國。后續NextSeq 550AR測序儀能否繼續在國內售賣還不好說,雖然招股材料中闡明法律顧問和公司董事認為該禁令不會影響公司的產品,但是誰也不能100%肯定。
▲政策風險問題,來源:招股說明書
與此同時,當下港股市場上對于IVD企業的估值整體也不太高,尤其是尚未盈利且技術特長不顯著的公司。例如中生北控生物科技、威高股份、巨星醫療等其市凈率都在1.2以內,如果按照2024年安諾優達最新的凈資產來看,其上市后的合理市值不足7億元,不足一級市場估值的17%,不知資方們是否愿意打骨折上市。
現如今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的成長性更加看重,安諾優達唯有先做好產品和經營,方才有真正享受資本盛宴的可能。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