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一次撞擊 三條生命隕落
電車發展到今天,安全問題一直是個躲不過的話題。
小米汽車自去年上市以來,也出過不少車禍事故,如“一家四口墜崖,相安無事”,“大貨車壓頂,車身毫發無損”。
在屢次出事,人員都安全的媒體報道下,給小米SU7帶來了許多忠實粉,銷量不斷飆升。
而這次,小米SU7的一次撞擊,失去了3個花季少女,小米造車迎來史上最大公關危機。
昨日,湖北一網友稱自己外甥女,3月29日晚駕駛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發生事故,整車燒毀嚴重,車上三人遇難。
這場慘烈車禍迅速點燃了輿論,質疑的焦點直指小米的智駕系統:
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到底是“智能駕駛”還是“智障駕駛”?
事故發生時,系統是否仍在運行?
駕駛員有沒有機會接管?
而在車禍發生后,網絡上流傳出的微信群聊天記錄,給這起事故增添了更多撲朔迷離的細節。
有人說,事故后車門無法打開,車內乘客被困,最終釀成慘劇。
有人說,事故后小米SU7的電池起火,幾分鐘內火勢迅速吞噬整輛車,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
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小米汽車發言人第一時間發布聲明,承認事故的發生并公布了車輛行駛數據及系統運行信息。
并表示車輛在碰撞前4秒,NOA系統已經提醒駕駛員注意前方障礙物,但并未明確事故發生時智駕系統是否仍在控制車輛。
而雷軍一改頻繁更博的習慣,只在深夜發文回應:會成立專項小組查明事情原委。遇難者母親隨后留言發聲:希望說到做到。
與此同時,作為電池供應商巨頭的寧德時代,在看到投資者在深交所互動易網站提問,迅速撇清關系:不是我們的電池。
然而,小米汽車的客服則回應,SU7標準版隨機安裝弗迪刀片電池或寧德時代電池。
對于此次事故中車輛搭配的是哪款電池,暫時無法得知。整個事件后續調查結果,請理性等待雷軍或小米官方公示。
這場悲劇,就像一面放大鏡,小米SU7作為一款備受消費者喜愛的新能源汽車,此前在中保研安全性能測試中的測試成績基本是全項優+。
然而,接連發生的事故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智駕的安全性。
智駕到底是“未來”還是“殺手”
小米SU7的這場事故,并非個例。就在不久前,華為智駕系統的“明星用戶”——曾多次登頂“智駕大師榜”第一的秦風,也在高速上遭遇了嚴重車禍。
他的車輛在NCA(智能領航輔助駕駛)模式下,以120公里的時速撞上了一輛慢速行駛的水泥泵車。幸運的是,他只是輕傷,而不是像小米SU7的三名女孩一樣,直接喪命。
在更早之前,2022年,一輛蔚來ET7在高速上開啟NOP+(Navigate on Pilot)功能后失控,最終撞上隔離帶,導致駕駛員身亡。
事后,蔚來發布聲明,強調“NOP+是輔助駕駛,而非自動駕駛”,意圖將責任推回給駕駛員。
這些事故的共性是什么?
一、智駕系統“過度自信”。車企在宣傳時,把智駕系統描繪成“老司機”,但事實上,現階段的L2+級別智駕,只是“輔助駕駛”,并不能真正替代人類。
高速環境復雜,障礙物識別、動態路徑規劃等仍然存在盲區。
比如,小米SU7在事故發生時,面對障礙物的反應時間不到兩秒,這么短的時間里,系統能否正確識別障礙物、駕駛員是否有時間接管,都是關鍵問題。
二、“卷”智駕,“誰的智駕更強,誰就能吸引更多訂單。” 這是新能源車企當前最殘酷的競爭法則。
從華為的ADS2.0到理想的NOA,每家車企都在拼“無圖駕駛”“城區智駕”“全自動泊車”這些噱頭推動智駕系統的商業化落地。
但行業對如何規范宣傳、如何向用戶清晰傳達智駕的使用邊界,仍需更清晰的標準和監管指引。
智駕技術無疑是未來汽車行業的重要方向,但如何在技術成熟度與用戶安全意識之間找到平衡,是車企、行業和監管部門都需要面對的課題。
“智駕元年”的兩大挑戰
小米SU7的車禍,也映射出中國新能源市場“快節奏”發展下的關鍵挑戰——電池安全及安全性能測試問題。
據中國應急管理部統計,2024年全國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數量較2023年增長約32%,其中超過60%的事故與動力電池故障有關。
鋰電池的高能量密度在提升續航的同時,也帶來了更高的熱失控風險。
小米SU7發生的起火事故、特斯拉Model Y在中國多地的自燃事件,以及蔚來ET7因充電過程中發生的電池燃燒事故,都暴露了新能源汽車在電池安全方面的挑戰。
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各大車企卷技術、卷智駕、卷定價,在追求技術創新和市場先機的過程中,往往會壓縮研發周期。
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企的平均車型開發周期僅為3.5年,理想L系列的研發周期只有兩年半,小米SU7從立項到量產也不過三,而傳統燃油車的研發周期通常在5-7年。
在快速迭代的過程中,如何確保車輛的安全性測試不被削減,是行業需要深思的問題。
小米SU7的車禍,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智駕不是玩具,更不是賣點,而是一項關乎生命的技術。
在當今還沒有完全實現無風險的智能駕駛技術時,任何車型都很難免存在發生事故的可能性。
重要的是,一旦發生事故,我們應如何通過技術升級和加強安全教育來減少事故的發生率和減輕其后果。
所以,在密切關注此次事故進展的同時,更應提醒大家,要讓身邊開車的朋友們增強交通安全意識,防止類似的慘劇重演。
不論是傳統燃油汽車還是新能源智能汽車,駕駛員的安全觀念和駕駛行為始終是確保行車安全的核心要素。
謹記:在開車路上,最可靠的,永遠是人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