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發生事故后起火,造成車內3人身亡,引發一波又一波熱搜。
眼下不少人把小米SU7的情緒往智能駕駛上引,可能有些跑偏了。
實話實說,智駕標準很難量化,很多人會認為智駕汽車啥都能開,遇到危難還能救命,智駕開的比人開的要好。
但各大汽車廠商的智駕團隊分屬不同的團隊帶著不同的工程師,用不同的算法和不同的數據庫所建立起來的,所具備的能力當然不可能一樣。
當然這也和國家標準定有些粗糙有關,現在幾乎所有智駕都號稱自己是L2級別,但實現的邏輯卻讓人云里霧里。
以此次小米SU7事故為例,前方有緊急障礙物,是車優先還是人優先,車優先應該直接剎停,3秒重剎不足以剎停,但是應該速度也會下降很多,如果人優先,那么時速100以上的工況,緊急避險只給人三秒的時間來處理:反應+避障,是不是對駕駛員的能力是種極限挑戰?
當駕駛員開啟智駕,雙手放于方向盤,目視前方,處理路況信息。開啟遠光,至少300米能見度,駕駛員應該能看到改道信息。這又分兩種情況:1.看到改道,相信智駕會避讓,沒有處理。
2.看到改道,司機經驗不足,預判距離和速度的能力不足,沒反應過來要減速,等智駕提示后處理。最后智駕提示后剎車沒踩死,只降到了97。
由此可見,第一,駕駛員經驗不足,沒有處理好夜間路況車速與距離的控制,緊急情況下沒有果斷踩死剎車,不了解剎車行程;
第二,不熟悉車子,特別是智駕邏輯,什么情況下智駕能處理,什么情況下需要主動接管。
第三:智駕能夠識別前車,行人,簡單障礙物,但能否在夜間處理復雜路況存疑。
第四:智駕高速工況時,給人的反應時間是否足夠,邏輯是否清晰。
作為以身入局的智駕車主,想談談自己的觀點:
出事前小米的智駕確實啟動了,但SU7配置以及小米智駕的水平能否代表智駕?它能夠代表智駕的真實水平?全部劃為L2確實穩住了上限,但也會拉低下限。
智駕能制造事故,智駕也能避免事故,這東西一定要辯證地看,只不過從輿論傳播的角度來說,發生事故的慘烈結果更具有傳播度而已。
SU7這次事故,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異常路況下速度過快”上,116km/h放在正常的高速上沒問題,但在施工路段,且是借道逆行的情況下開116km/h,這顯然是非常危險的,極大地壓縮了駕駛人員的反應時間。可以說,如果車速在80km/h左右,那么反應時間一定是更加充裕的。
只能說開車的人確實缺乏駕駛經驗,也缺乏安全意識,遇到這種比較極端的路況,從一開始就應該人工介入。作為智駕車主不會在這種情況去信任智駕,至少當我意識到智駕在施工逆行路段開到116的時候,我一定會去糾正它。
不贊成車企把智駕吹得太神,因為總會有人是缺乏安全意識的。車企就當實事求是,不要過度宣傳。但也不待見所謂的智駕恐懼論,因為智駕有風險,所以就把智駕一桿子打死。
智駕依然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過度放大恐懼,對于這項技術的發展是不利的,還是那句話,把智駕避免事故與制造事故的案例拿來對比,光盯著不利因素不利于產業發展。
當然,車企應該對自己的過度營銷負責,眼下各大車企營銷水平確實很厲害。但此次事故也算是其過度營銷的一種反噬。營銷是一把雙刃劍,把速度作為汽車的營銷噱頭,有些不妥。
不少老司機從不信任除了大腦以外的駕駛邏輯,一方面是人是有惰性的,依賴于科技輔助思維就會放松,精神會煥散。
另外一方面,車與人的邏輯轉換,在緊急情況下,有時候1秒就決定了生與死。
對速度與機械要心存敬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